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1)05-0054-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和全球知名企业相比差距更大。至今尚未有一家企业能发展成具备全球竞争实力,拥有全球市场、全球驰名商标和全球采购系统的巨型公司。在2000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五百强中,中国大陆仅有九家榜上有名,且这九家基本上属于“国家性质”的公司;中国没有一家公司列入按市场资本总额排名的《金融时报》五百强;没有一家公司能挤入按研发费用排名的世界300家最大公司行列;在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MSDW)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250家最大公司中,中国一家也没有。这说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即将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面对的是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政府、理论界、企业界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已分别建立起权威性的评价体系。IMD把国际竞争力分为八大要素: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其中,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为两大基础平台。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已发表了研究成果。但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试图在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行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与博弈有关的概念,是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有区别于企业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等类似的静态概念[2]。另外它面向的是国际市场,所谓国际市场实际上是由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组成的集合体,由于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变得困难。因此,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时,应对其范畴进行界定,并澄清一些概念,建立起评价的基本原则。 1.市场满意度原则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想要开拓市场,做大“蛋糕”,或把竞争对手的产品挤出市场以占颌更大的市场份额,靠的是顾客的认同。因此,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基础上的,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产品、企业的满意度是有差别的。 2.国际化程度原则 根据许多国际化企业的实践经验,一个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有四个阶段:非直接出口或特殊项目出口;积极出口或许可证贸易;积极出口、许可证贸易和在国外投资经营;全方位的跨国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不同阶段,其能力、经营的层次、进入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市场面的大小都不一样,因此评价国际竞争力有一个平台问题。竞争力分析因素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权重的确定、竞争条件的研究等,都与特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阶段有直接的关系。 3.竞争优势原则 在进行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更强调的是竞争优势,而非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因为,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它只能作为竞争力分析的影响因素,不是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可比性原则 首先,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要以在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规则下,在同一竞争规范下的公平竞争为前提,若无此条件,竞争力评价就没有依据;其次,要结合竞争的层面与环境,离开了竞争对象、竞争环境谈竞争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5.成长性原则 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竞争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发展的后劲、潜在的竞争力,预测未来的企业竞争力状况。 6.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在指标体系中所采用的指标应全面、系统,力求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与本质。同时由于评价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许多因素不能量化,因素分析可以软指标为主。因为,硬指标是显性的,它只代表过去与现在;软指标是内在的,更具有前瞻性,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对未来的把握远比硬指标好。 二、建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要反映企业的竞争性三大层次。一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即外显竞争力;二是竞争力的持久性和保障性,即内在竞争力,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与能力;三是竞争力的激励性因素,即体制竞争力[3]。 因此,我们在设计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三个层次——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体制竞争力,四个方面。其中内在竞争力分为企业能力与企业资源。 1.外显竞争力 外显竞争力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显现出的满足市场需求、争夺市场份额的表现力及对竞争对手的威胁力,它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具体用下列指标进行评估: (1)产品竞争力。产品与服务的品种、价格、功能、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程度,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结果。其指标有:质量指标与质量的国际认证情况;产品性能/价格比;新技术在产品中的成分(核心技术的应用);产品成本与产品价格;产品服务;产品的专利性或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