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进行预警管理的思考

作者简介:
孙志明 宋旭芒 施放 浙江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速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每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总体经济扩张,发展速度很高,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掩盖在表面下的亏损问题,或者说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而当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的低效、亏损问题暴露出来。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状入手,探讨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实施预警管理是我国企业现实的必要选择。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管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有人作过统计,我国90%的企业没有战略规划,没有系统的行业预测与发展方向的分析,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没有保障,发展方向也不明朗。

      我国企业多年来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多少还是由于我们实行产品经济体制的结果。现在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仅靠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企业在很多领域还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因此,企业在战略上缺乏科学管理;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缺少投入产出分析;在调动人员积极性上,较多地依赖物质刺激手段;在财务管理和资金运用上,缺乏理财意识;在企业出现亏损、陷入困境时,束手无策;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时,不能瞻前顾后、主动预防企业危机的出现。凡此种种,都是企业缺乏预警管理意识的表现。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55) World Economic Forum)中,我国的有关综合指标排名情况如下:

      

      从报告总体来看,转型国家的劳动成本和管理人员胜任的能力都是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方面,然而在生产率、公司经营、企业家素质、管理效率方面较差;而中国的情况在与转型国家相比中就更差,处于较低的不利竞争的地位。不过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目前还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将“企业管理”指标细分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排名极低,即使同样在转型国家中,我国也落在最后。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或者说虽然意识到危机存在,但没有得力的方法去化解危机,这样日积月累,导致我国企业管理水平长期落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国内而言,企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国际而言,企业管理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绊脚石。

      (二)管理水平的国内现状

      我国自七十年代后经历了几次亏损高峰:1970年、1982年、1987年、1992年。进入九十年代,亏损问题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亏损面从1985年的9.6%上升到1996年的约50%;亏损额从1985年的32.4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00亿元。1996年第一季度,盈亏相抵出现了负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总体上首次亏损。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物耗高、技术设备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等问题,国家领导及有关人士给予高度重视。人们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亏损的成因探讨逐步深入,有体制上的、制度上的、手段上的原因;有宏观、微观之说;有从经济运行对亏损表层的分析;有从经济体制对亏损深层的探讨;还有从经济本身、社会方面对复杂原因进行分析的。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从企业困境的本质特征上讲,企业的外部危机只是一种外在条件,而企业真正陷入困境,不但表现为企业被动地承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冲击,更表现为这些外部困境通过企业内部管理的传导,转变为内部困境而长久不能摆脱。即企业始终不能以内部管理的正确应变去适应外部环境,去改善外部环境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否则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许多具有相同技术特征(规模、技术、市场、资源等)的企业中,一部分企业越搞越活,而另一部分企业在外部环境逐渐改善条件下仍处于困境,甚至有越陷越深的现象。而且国家有关部门曾做过调查,导致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就是说,在不否认其他致亏原因的前提下,企业管理活动对危机的预防不足、措施不力导致企业危机,并且直接引起企业效益下降、连续的长期低效、亏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痛定思痛,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二、对管理水平低下原因的探讨

      缺乏危机或预警管理意识,直接引起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企业,目前大多数都缺乏危机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观原因是体制约束

      现代管理只能建立在现代商品生产、现代市场经济、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法制制度基础上,这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完善,因此管理的现代化还有一个尚待发展的过程。

      改革伊始,我们引进了一些西方和东亚发达同家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对我们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当时我国的发展模式是产品经济模式,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国家赋予它太多的目标,目标多元化的结果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效益。作为企业,总是在追求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才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企业除了保证负担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外,还要在用工方面分担社会就业压力,还要通过分配制度,支付职工的工资、提供职工的住房,甚至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等社会福利全部由企业来承担;在财务管理、投资基金问题上,由于统收统支,人为压低折旧率,引起虚增利润,企业的收入,全部以上交利润的形式交给国家财政,而建设新厂的投资一般又来自旧厂的折旧额。这样一来,必然使得工厂无力依靠技术进步和从事技术改造,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