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脱困之后怎么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群慧访谈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兆敏 本报作者

原文出处:
《工人日报》

内容提要:

脱困不是终点而在于使国企恢复元气 国企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亟须解决 国企仍要进行战略重组和制度创新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宣布,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3年目标基本实现。

      这被认为是有关中国经济“利好”消息。但是,盛华仁同时指出,实现3年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加入WTO在即,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未来的日子里,已经脱困的国有企业是否会“返亏”?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群慧博士。

      脱困不是终点只是起点

      记者:三年前,中央政府提出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为此,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以保证其实现,现在,目标基本实现了,国企改革的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呢?

      黄群慧:“三年目标”实现了,但它只能是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的起点。因为当初提出“脱困”目标以后,经济学界就有人认为不能把“脱困”本身当成目标,而应该把它当成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它对国有企业有意义的贡献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如包袱大、债务重、富余人员多等一系列问题,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之与一般的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记者:不能否认的是国有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脱困基础还不牢固,一些企业还存在产品开发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规则最终将同样适用于国有企业,这就使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达到以后,已经脱困的国有企业依然存在“返亏”的可能,该如何看待这种可能?

      黄群慧: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并不是消灭亏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盈亏生死是正常的,只要存在竞争就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只盈不亏,世界500强也同样有企业亏损。三年脱困只是短期目标,旨在使国有企业恢复元气,而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重视脱困后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问题。

      国企改革仍需深化

      记者:怎样才能解决好脱困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呢?

      黄群慧:针对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任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以调整优化整体国有企业的布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即所谓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一是针对具体一个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即所谓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两个层次的改革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由于企业公司化改造的目标是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需要将国有独资企业变成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这必然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再加之对于现有数量庞大、布局分散的国有企业而言,要将每个国有企业都建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生有死,也就是说,宏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成为微观层次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推进,企业破产、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经营行为成为现代公司制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这必将促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因而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宏观层次的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创新是关键

      记者:从微观层面来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所在,但是,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那样,包括不少已经脱困的国有企业在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黄群慧: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最终确立了进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种改革目标的确立隐含着对这样一个理论逻辑的认可:企业的效率或绩效取决于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行为,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努力因素,经营战略以及管理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和积极性的调动、经营战略的制定是企业治理机制运行的结果,而企业的产权制度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治理机制。企业发展史表明,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有效的企业制度,其股权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产生了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这套机制保证了选择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和有效激励约束其行为,进而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为改善企业绩效、提高企业效率提供了保证。

      具体说来,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上市”,但并不是每一个国有企业都具备上市的条件;第二种方式是在慢慢地减少国有股的前提下,产生这样一些股东:法人股(法人相互持股)、原有国有股、吸收一些民营资本;然而,由于很多民营资本没有办法收购国有经济,所以现在一种比较流行并值得提倡的主要有两点,那就是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由于经营者持股制度本身比较独特,所以就有专门针对经营者设计的经营者股票期权、经营者期股等。这样,有了法人股东、原来的国有股、员工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以及吸引了一些民营资本以后,企业改制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股权多元化的结构就形成了。现在,改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推进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

      记者:推行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黄群慧: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运作不规范。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办法规定,所以,在员工持股方法上,各地有各地的办法,行业也有行业的做法;经营者持股各地推出的办法更是千差万别的。

      由于不规范,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工作推行起来就比较麻烦。但是,我们的判断是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趋势,它既可以解决股权多元化的途径问题又为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源。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相应的法律环境和政府的工作环境,各地都在摸索着做,为此,我们的建议就是,下一步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操作规程,以有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