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型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润生(1963—),男,湖北武汉人。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副主编,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李垣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为了使企业实现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基于能力的企业关键资源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互转化的循环型模式,并阐述了其构成及其运行机制;指出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1096 (2000)06-0030-04

      从世界上大量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可知,成功的企业其产品组合和业务多元化发展,往往是基于企业资源的相关性,而并非产品或服务的相关性。换句话说,贯穿于成功企业的多种产品或服务的联系,通常并不是来自于产品或服务自身的相似性,而是来自于这些产品或服务性所依赖的共同资源: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与顾客或供应商密切协作的关系网络、企业独具优势的规模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以及企业特殊的管理技能及高品质服务的能力等等。

      一、实现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型模式

      为了实现关键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配置,以切实增强企业各项业务的竞争力,我们还有必要来进一步分析企业关键资源的存在形式以及在配置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方式。

      (一)依据关键资源的运行状态的分类

      从关键资源的层级归属上看,企业的关键资源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两种类型——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就是企业内部众所周知的资源,如企业品牌、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等。这些资源可以被企业内各业务单位毫无冲突地使用。而私人产品则是那些被个别业务单位或个人开发占用的、难以被企业全面管理的且不为企业其他业务单位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私人产品往往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具有竞争性并会引起局部利益摩擦甚至冲突。比如,某个业务单位花费了相当时间和精力形成的业务关系网或获得的产品制造工艺的决窍和方法,也许并不知道对其他业务单位有什么价值,或者拥有者会在“留一手”的潜意识作用下不愿对企业其他单位轻易和盘托出。通常这些私人产品被外部模仿的难度较大,它们很可能会给企业关键资源体系增添更多的特色。这一部分资源绝不应该被忽视,而应该通过具有利益调整和补偿的方式对其加以适当的管理,促进其在企业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关键资源扩张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企业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增加企业关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要充分利用企业以公共产品形态出现的那些资源外,还应该把那些潜在的、被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位甚至个人所拥有的有特殊价值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面向企业各个业务单元,使更多的人来利用它并在利用的过程中增加新的价值,使其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私人产品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本质上是企业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转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企业公共产品的过程。

      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方式来看,企业关键资源的扩张一般具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由企业外部向企业内部的转移,它包括企业为了迅速获得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业务所依赖的关键资源而采取的购买或与其他企业合作来共同使用某种关键资源两种方式。二是从企业内部产生新的关键资源。一般而言,当企业内部资源系统的积聚和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从而推动企业开辟新的业务项目。然而,无论是由外部引入,还是内部产生,企业新的关键资源都面临一个适应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和这种管理方式支配下的业务运行过程。这实质上是一种关键资源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转化的磨合过程。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个转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能是这项新业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循环型”关键资源配置模式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企业关键资源的扩张活动并没有在私人产品转化为公共产品后就停止了。相反,企业的公共产品在企业各业务单位扩散后,经过各个业务单元及其人员的学习和创新,又会产生新的价值,构成新的私人产品。关键资源在企业内各业务单元的有效配置就是通过公共产品转化为私人产品,然后又由私人产品转化为公共产品这样循环往复并不断升级的形式实现的。我们把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在一定条件下的这种相互转化的模式称之为“循环型”关键资源配置模式,其原理如附图所示。这种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转化的循环过程既存在于企业与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各个业务单位的内部以及个人与企业公共基础上之中。下面我们着重分析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转化的过程和特点。

      (1)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首先,我们假定一个技术引进的例子。当一项通用新技术引入某个企业后,对于这个企业的各个业务单位来说,这项技术显然就是公共产品。各个业务单位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能够很容易得到这项技术。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各个业务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比如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技术。因此,各个业务单位都愿意把这项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业务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了企业公共产品向业务单位私人产品的转化。然而,这项技术在各个业务单位的应用效果通常却并不相同。其原因在于资源共享的方式具有使用者自我约束的特征;各个单位业务内容不同,一般难以制定统一硬性的规定来全面客观地衡量各业务单位的使用效果,尤其当企业共享资源十分丰富时,这种衡量行为更难以进行。因此,公共产品的共享往往实用性较强且随意性也较大。同时,由于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的转化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受各单位业务性质、管理方式以及个人素质和偏好的影响,其结果往往也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表现出结果的多样性特征。企业对各业务单位任务和业绩的衡量是各业务单位对企业公共产品吸收和转化为私人产品的主要动力。

      (2)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转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仍然假定一技术引进的例子。不同的是,对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当一项专门化较强的新技术被引入企业后,通常总会落户于(至少先落户于)一个具体的业务单位之中。这项新技术相对于其他业务单位来说,最初显然只是落户单位的私人产品。而对于落户单位内部更小的业务单元来说,它又是公共产品。由于具有可衡量的任务目标,落户单位必须按企业制定的时间表将新技术形成一定的生产力。于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落户单位各业务单元对新技术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并围绕生产过程发生一系列针对这项新技术的合理改进,其结果表现为新技术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最终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对落户单位内部各业务单元而言,此时这项新技术作为业务单位的公共产品已实现了向私人产品的转化。而这些私人产品价值的大小,就体现在与刚接触这项新技术时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以及产品质量提高了多少。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私人产品也会实现向公共产品的转化。通常,新技术落户单位各业务单元要进行经常性的联合行动。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私人产品也会实现向公共产品的转化。通常,新技术落户单位各业务单元要进行经常性的联合行动。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各业务单元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并采取共同行动,这使得新技术落户单位关于这项新技术的公共产品逐渐丰富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落户单位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联合行动通常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有组织的。新技术落户单位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单位内部的公共产品又表现为企业的私人产品,企业通过组合联合行动或人员与技术的交流等方式,同样又会使这部分私人产品转化为企业公共产品。从附图及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的转化一般是通过有组织的传递来实现的。和公共产品的共享方式不同,这种传递方式具有外部约束特征,比如,任务目标的约束——液晶显示屏技术是夏普公司的核心技术,公司投巨资拥有了这个关键资源。由于担心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对手的模仿,同时也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尽快回收投资,夏普公司采用了传递的方式,把液晶显示屏技术应用到它的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等一系列产品中,从而获得了全面成功。私人产品传递的内容一般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征,同时还在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所以必须依赖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来保障传递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