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是从知识角度来分析联盟的动机与内容。广义地说,它是指企业与企业或其他机构通过结盟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企业竞争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 view)是大势所趋。企业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一项战略资产。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它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能够创造潜藏性知识移动的条件。 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使国内企业在作联盟伙伴决策时出现外向偏好。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存量有限,与先进跨国公司联盟无疑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我国现有知识联盟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中方企业的学习能力不强,导致知识转移效果不明显。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得法。时常是有了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机会,但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能与极为灵活的知识联盟相适应,而阻碍了对外来技术诀窍和管理经验的吸收。 一、如何建立知识联盟来弥补自己的差距 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知识联盟的目标,并据此来寻找或接受能帮助实现知识联盟意图、弥补知识缺口的合作伙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级管理层了解双方在一定时间里的目的和战略。一个合适的联盟伙伴的基本条件是: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我国极其庞大的市场一直是跨国公司争夺的目标,我国企业拥有的本土化知识如国内销售网络及同本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等是促进知识联盟形成的有利条件。通过知识联盟,可以增强双方彼此的国际竞争能力。 1.建立知识联盟的过程模式 图1是建立知识联盟的过程模式。此模型从企业的知识差距出发,指出企业是力图通过建立知识联盟来弥补差距。其特点是强调动因的作用,强调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信任。
(1)知识差距。核心能力是与价值链中具体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它是指一组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代表个别技能组合及个别组织学习心得的总合。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随着技术、产品和生产过程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企业要满足顾客更新、更多、更复杂的需要和欲望,就要具备某种核心能力或专长。比如,日本索尼公司的产品小型化、摩托罗拉公司的快速生产周期等等。与此同时,经理们和学者们都看到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形成某种核心能力。显然,知识联盟的建立为企业组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关调查表明,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建立联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北美和西欧公司寻求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和风险。 通过合作而获取的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专门知识,它存在于员工的经验和技能之中;另一种是企业的专门知识,它包含于复杂的组织程序和管理系统之中。日本的公司对后一种知识格外重视,常常通过作业单位之间的水平协调和频繁的人员工作轮换来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在动态的环境中,专门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重视对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动力的,产品形成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企业建立知识联盟就是为了共享这种综合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基础性资产,甚至比专利技术更重要。 (2)动因。模型的第二部分就是与知识差距概念紧密联系的动因,有知识差距存在,企业就要设法弥补,于是产生建立知识联盟的动因。知识联盟的主要动因是交易成本、战略行为、学习知识。动因一旦形成,企业就会积极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 (3)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企业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对有用而及时的信息的共享。它在建立联盟的过程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要得到对方的信任,就必须使其认为自己是诚实可靠、信守诺言的,而且不会出现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因此,通过沟通而了解对方是信任的前提。 (4)信任。社会心理学认为,比起其他单个变量来说,信任会对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信任发展的结果形成合作。研究交易成本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在下列四种情况下发生交易成本:①达成使双方满意的协议;②修订协议使之符合变化了的情况;③完成协议的条款;④终止协议。这些成本是与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相联系的。如果联盟伙伴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那么就可以节约甚至避免大量的交易成本。 (5)合作。合作是以目标的兼容为基础,旨在获得共同利益的协同行动。在这个模型中,合作具体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企业建立知识联盟的协议。冲突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减少冲突必然增进合作。合作带有长期企业关系的特点,与具体的市场交易不同。共同努力必须使合作双方都能获得好处,合作关系才能长期保持下去。而且,信任在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信任,就有办法克服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6)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一般使用两个指标:满意和不满意。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中方企业主要是为了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等;而跨国公司主要的目标是想快速顺利地进入中国市场,占有市场。跨国公司想要学习中方企业的本地化知识,如跟本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对本地顾客需求的了解,已建立的销售网等。如果双方目标达到,那么从逻辑上讲,双方企业都会对合作关系表示满意。但在某些情况下,企业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如宏观经济条件)可能使得增加市场力量的目标难以达到,但如果认为对方确实付出了努力,也尽到了义务,那么即使知识差距没被弥补,双方仍然会对合作关系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