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政府的金融支持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乃新 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德国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各国大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先驱和中坚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也使中小企业在本国劳动就业、技术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结构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从而各国政府都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中小企业政策来促进其稳定和健康发展。这里拟就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政府的金融支持作一点述评。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如同其他发达工业国家一样,对中小企业并无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根据“波恩中小企业研究所”(Institut f ürMittelstand-forschung Bonn:IfM)提出的企业规模划分实用标准, 雇员最高到9人、年营业额最高到100万马克的企业归入小企业,雇员10—499人、年营业额最高到1亿马克的为中型企业,雇500人以上、年营业额1 亿马克以上的为大型企业。该所提供的一些统计数据,从以下几方面集中反映了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地位与作用的数量表现:1997年德国现存中小企业320万个,雇员约2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8%,还提供着全德80%的学徒培训岗位。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的全部增加值、增值税应税企业和实缴增值税这三项指标中的比重,分别为53.4%、99.6%和46.9%。此外,中小企业占社会投资总额的45.4%。(注:Hans - Eduard Hauser: 《SME in Germany Facts and Figures 1998》,IfM,1998,Bonn,第5页。)这组数据从数量和静态角度反映出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劳动就业(包括学徒培训)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动态角度考察,据联邦经济部1995年的一份专题报告的数据,1990—1994年间,德国西部各经济部门(不包括农业、社团和社会保险机构)年平均新增就业率仅为0.4%,其中500人以上的大公司年平均裁员率为2.4%, 在经济结构以煤钢等“夕阳产业”为主的萨尔州这一比率高达3.5%, 在大公司密集的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为3.3%,而10—19人和20—49 人规模的企业年平均增员率分别达到2.5%和2.0%,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因此,

      该报告称“中小企业挑起了就业的大梁”( 注: BMWi:Dokumentation,Nr.377,1995年,第49页。)。

      2、 地位与作用的结构表现:中小企业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和行业空间,从个体工商户和手工业者到高新技术企业和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型企业,都拥有各自的“世袭领地”,有的还能挤进大公司的“主战场”, 甚至在一些资本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IfM的一项统计显示,1994 年中小企业在若干行业营业额中占有的比重如下:旅馆餐饮业87%、建筑业85%、汽车销售及服务79%、纺织制衣68%、房地产经营62%、医疗和精密仪器制造58%、金融中介及相关服务56%、陆路和管道运输54%、零售商业及修理业50%;通讯设备制造28%、电脑及办公设备制造24%、石油冶炼和核燃料1%、空运3%,等等。(注:朱乃新、汪国强:《德国金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3、 发展的基本特点:特点之一是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中小企业之间,特别是处于规模谱系两端的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例如,能源、供水、矿产、建筑、制造业和商业批发等部门的数百员工的中型企业的年营业额接近1亿马克,而零售商业、 运输与通讯和企业及职业服务等行业的小企业年营额则不到2500万马克。特点之二是中小企业与大公司相比,总体上缺乏稳定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防范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弱,集中表现为创业快、开业多,但分化严重、破产频繁。1998年笔者访德时,巴伐利亚州凯普顿经济学院副院长吉姆尔教授介绍说,德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年左右, 其中10年存活率比例只有15%,一半以上的小企业开业2—3年就关闭,只有大约5%的小企业能较快地成长发展起来。IfM的统计资料印证了他的看法:1996年,德国西部地区新创企业43.4万个,破产企业37.3万个,东部地区新创6.8万个,破产5.8万个,其中利用免税优惠新办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法律形式的企业破产率分别高达34.8%和17.3%。(注:[德]《Handelsblatt》,2000.1.2)

      4、今后的发展趋势:总的发展趋势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作为中小企业的整体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但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和效率源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随着高新技术软件化、微型化从而资源低耗化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从总体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固有的系列优势,如创业者的开拓创新和风险精神、简洁的决策过程、灵活的经营机制、亲和的客户关系、对市场价格和结构变化敏捷反应,等等。因此,拥有“精、尖、专、特”的技术诀窍和知识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如信息产业),不仅仍能“一招鲜、吃遍天”,还将因创业和运营成本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获得更快的成长,并崛起为知识-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但是,在普通的竞争性部门和行业,那些没有特色和专长的中小企业被日益加剧的竞争所淘汰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出局”频率将大大加快。因此,国家面临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迫切任务,以减少因中小企业过多过频繁的破产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社会成本支出。

      二、中小企业突出的问题与弱点:外部和市场融资困难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中,资本是竞争实力和抗风险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本大利宽”、“游刃有余”。但中小企业本小利薄,严重制约改善信息、技术、员工及管理层素质等生产力诸因素的投入规模,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面对市场上大公司的挤压,特别是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因欧元问世而进一步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大大拓展了大公司对作为其供货及销售伙伴的中小企业的选择余地,使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更加剧烈。从根本上说,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和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进入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面临种种壁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