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上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 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我国企业既要到国外市场去竞争,又要在国内市场同外国企业相竞争,就不得不采用信息技术、依靠信息资源,来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被世界上不少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的企业视作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我国企业既要适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又要适应国际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需要,以改进经营业绩、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两个转变和一个转型的需要正在促使企业的信息需求。企业信息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导致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并促进企业在业务活动和各管理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同时为规范企业内外联系中的信息流程和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作用,企业还需进一步重组或再造组织结构,逐步提高供产销和经营管理的柔性化程度。这一系列因素就成了企业搞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掀起了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目前发展水平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左右。我国各行业与各地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平衡。从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从地区看,上海市与广东省的企业信息化较为领先。目前全国应用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项信息技术的企业约有1 万多家, 推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企业约有三四万家,引进MARPⅡ(制造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已达上千家,试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先进企业。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企业内部网、连结供应商与用户的企业外部网也已出现。尤其在一些省市“信息港”建设的带动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二、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竞争力是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者的实力或能力,它表现为该竞争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对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可从其组成的具体因素以至从其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描述,但是从根本上说,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获取、应用、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企业竞争力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竞争优势源于信息优势。现代企业往往对信息技术进行战略性应用,把信息资源用于竞争目的,以谋取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可能得而复失。因为竞争对手会千方百计通过模仿、学习以及创新,重新使该企业陷于竞争劣势。因此,优势的现代企业在赢得竞争优势后为保持竞争优势,还必须继续推进信息化,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成效,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 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1)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集成化、一体化和规模化,扩大每个管理层次的规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边际管理成本、内外协调成本。(2 )成长经济性效应。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积累的沉淀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从而以最小的追加成本向市场推出追加产品。(3 )范围经济性效应。这是信息化企业提高竞争力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它源于信息技术的柔性特点。信息化通过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比率的提高,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地区间和行业间的竞争范围的改变以及新的竞争领域的增加,可使企业增加产品或服务种类而降低单位成本。(4)差异经济性效应。 信息化会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包括消费品质差异性和用户偏好差异性,从而为企业在非价格竞争方面占居优势提供可能性。 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1)促进创新。 信息化使企业熟悉国内外市场变化而产生创新动力,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紧密联系而有利于参与和开展创新活动。(2)优化决策。 信息是企业经营的耳目和企业决策的依据。企业通过信息化能为其改进经营和优化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3)树立信誉。信息化使企业通过网站、 网页能更好地宣传自己,让社会了解企业,以提高自己的信誉。(4)提高素质。 信息化有助于企业改进学习和培训,使学习和培训取得更大的成效,使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