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中有相当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小企业要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放开搞活,实质是加快中小企业改革,有多种形式任中小企业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租赁、承包、职工入股、出售等方式都可以选择。那么大企业的改革怎么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大企业改革首先必须扫清六个思想障碍。 第一个思想障碍:认为管理比改革重要,只要搞好了管理,改革不妨慢慢来 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主要是领导班子问题,即管理问题。当然,加强管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改革之后同样要加强管理,管理是长期的、永恒的,管理工作的改善是无止境的。但是不改革,管理的效益往往很难长久保持。管理好的国有企业,不改革也有搞得好的,但只是红红火火三五年而已。大致上有五种情况:一是领导者能力强,在他的管理之下企业搞好了,但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下,这个经理被提拔当了局长、厅长、市长,他一走换一个人接班,能力、责任心、开拓精神都远不如他,企业就垮了。第二种情况,企业搞得不错,但在旧体制下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容易头脑发热,扩大企业规模,银行看你效益不错也愿贷款。这种投资热是带有盲目性的,一旦宏观形势变化,企业就会被自己的扩大投资盲目建设拖垮了。第三种情况,企业搞好了,但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这个企业被上级主管部门牢牢控制,最后被政府“拉郎配”,搞所谓零成本兼并而被拖垮。第四种情况,你这个企业搞好了,但在政府直接控制的条件下,有些地区的主管机构就把你当作小金库,当作唐僧肉,企业被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职工人心涣散,企业最终被拖垮。第五种情况,中国有句老话叫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当企业搞好了,领导班子因利益不均,而闹不团结,最后使企业陷入了困境。由此可见,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但改革是前提,改革是当务之急,管理代替不了改革,改革才能使企业管理得更好。 第二个思想障碍:不到危机时刻不想改革,只要日子还能混得下去,就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企业改革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尽管企业正在走上坡路,盈利率不低,但企业看出有更多机遇,因此主动改革,以适应市场需要,这叫利导导向。但不少国企改革属于另一种情况,即危机导向。他们不从争取更大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要还能生存下去,就不想改革,只有被逼得无路可走了,才想到改革。这时进行改革肯定不会那么顺利,效果也比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同政企不分、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有关。只要企业还能混下去,何必改革呢,万一改革中出了问题,那就不得了,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第三个思想障碍:认为国家控股的比例越大越好,减持国有股等于削弱国有经济 为什么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难推动呢?有一个观点认为,百分之百是国家投资多好。假如改成一半是国家的或者三分之一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不就削弱了吗?减持国有股,好象是对国有经济的打击。这个观念一定要改变。什么叫有本事?我能把别人的钱拿来归我支配就叫有本事。假定国家投资10个亿办一个企业,如果百分之百是国家投资,国家所掌握的资产也仅仅是10个亿。假定国家持股四分之一就能控股,国家就能掌握40亿的资产,其中30亿是别人的投资,但归我支配了。对51%控股的概念,也要重新认识,如果只有两家投资,这时要控股就必须占股份的51%。假定有很多投资者,30%就能控股那多好,国有资本不就可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金么?要树立这样一种新观念:国有经济的力量不仅在国有资金的本身,而且在于能利用这些资产去支配多少社会资金。能用10个亿去支配更多的资产,国有经济不是削弱了,而是壮大了。今后,除了极个别的行业外,一般行业没有必要搞纯国有企业,应把它们改成股份制企业、多元投资主体企业。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不重要的不控股。这样国有经济将长期存在,纯国有企业除个别行业外将不再存在。 第四个思想障碍:不考虑行业控股,只承认企业控股 如果说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工业,国家要控股。那么究竟是企业控股呢,还是行业控股?对此认识不清。企业控股是每家钢铁企业国家都要控股。行业控股是指:钢铁工业是需要控股的,但应从行业控股的角度来考察问题。比如说,在整个钢产量1亿吨中,国家占大头就行了,不排除外商直接投资建一个年产钢几百万吨的钢铁企业。因为这一两家外商独资企业的存在不影响钢铁工业全局是由国家控股。没有必要使每个钢铁企业都由国家控股。这样我们的经济将发展更快。 第五个思想障碍:认为效益差的企业的改革必须走在前面,把企业上市当成是“济贫”手段 有些地方的做法是,效益差的企业先搞股份制,先允许外商投资,说什么好的企业如果先搞股份制,先吸收外商投资,那么差的企业就没有外商愿投资了,股票也没有人愿买了。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要先问问:企业改革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企业改革是件好事,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国家增加税收,社会增加就业,那么好企业和差企业都要改。问题是:好的企业后改,好企业的效益还能维持多久?技术进步这么快,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企业不改革,不引进资金和技术,三年之后即使是好企业,效益还能那么好吗?所以说要抓紧时间,时不再来。再说企业上市决不是“济贫”手段,因为买股票的是广大投资者,要对投资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