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探讨

作者简介:
卓越 韩子轩 孙少平 张冀男 徐文生 吉林农业大学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振兴离不开科技,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振兴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是摆在高等农业院校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就必须立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特点,方能得出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1.生源特点 据调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吉林农业大学在校生3 065人(1996年12月统计)中有2 190人来自县以下的农村,占学生总数的71.5%,其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特困生有440人,占学生总数的14.4%。

      2.性格特点 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从校门走进校门,他们憨厚朴实,对农村的落后面貌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人由于学习生活艰苦,使他们专心攻读书本,无心顾及其它。还有一部分人因生活贫困而导致性格内向,有时感到书本知识与现实农业的差距,容易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校应该组织一些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载体。

      3.未来职业特点 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都要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大部分要回到农村。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农业科研、生产水平都比较低。在被调查的977 名农业大学生中有10.5%的人考农大是为了“脱离农村”,有17.4%的人毕业后希望“改行”。这些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然而,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进入农村,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就是说,只要从事农业工作,就要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对此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农业人才

      在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它对于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据我们调查,在829名农业大学生中有82.1 %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很有必要”,只有3.9%的人认为“必要性不大”, 这表明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认同。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但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逐步显露出来。身居校园净土中的大学生对此深恶痛绝,并有一部分人认识得比较片面,以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载体,使大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工农、深入生产第一线,全面了解社会,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一过程,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在吉林农大被调查的1 000名大学生中有44.9 %的人感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社会了解得越深,就越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前进中的问题,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2.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市场经济需要“一专”与“多能”并举的人才,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农业高等院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方针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展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即“双向受益”。在这种“双向受益”的过程中,大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经受的检验也是全方位的。据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1 000 名农业大学生中,有48.9%的人认为“增强了实践能力”,有40%的人认为“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有43.4%的人认为“弥补了理论知识”,有36.9%的人认为“提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有23.8%的人认为“提高了演讲和写作能力”。难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感悟,也使我们组织者看到了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3.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业院校大学生适应农村

      教育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农业人才,这是农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始终不渝地把握的一条主线。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相对优越与未来职业的艰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艰苦条件做好思想准备,以尽快适应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就成为学校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实际,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村的艰苦,农业技术落后的现实,在向他们挑战,农民的朴实和对知识的渴求,时刻在感染着他们,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无法达到的。在1 000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农业大学生中,有61.9%的人认为“农业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到农村去”,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业院校大学生适应农村。

      (三)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这种结合,是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过程,也是使理论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1.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完善。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1990年吉林农大园艺系学生吴林等几名同学将一项葡萄保鲜技术传授给白山市江源县一葡萄专业农户,使该专业户单株葡萄增收100元,每亩增收近万元。 他们在推广此项技术同时,对相关技术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由此可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大学生对新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加深认识和熟练掌握的过程,同时也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在接受我们调查的1 000名农业大学生中有80.5%的人认为, 目前在我国“振兴农业首先靠科技”。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大学生们增强了振兴祖国农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更加自觉刻苦地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