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观的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雅风(1963-),女,浙江江山人,博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3 郑晓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分析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动因以及对资源的要求,强调技术资源对协作伙伴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资源观理论。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2.1;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2)02-0055-04

      近十多年来,学者们为了分析企业行为和企业战略发展了资源观的理论框架,其重点在于关注企业资源的内部特质。企业资源观理论已得到深入研究与发展,并已有了大量文献。尽管有一些学者利用资源观理论分析了组织之间的合作问题,但多数文章尚停留于理论性分析上。笔者将利用资源观理论分析大学—企业的合作动因,强调大学的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资源因素对协作伙伴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资源观理论。

      一、资源观理论综述

      资源观理论基根于Penrose等人的工作成果,并由Barney和Teece等人加以发展完善。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是联系紧密、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体。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产品设计和技术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商标,包括特殊市场或用户需求、特殊程序如决策技术或管理系统、市场操作的复杂网络和产品销售。虽然它们的重要性在资源观理论中尚未被集中分析,但是,创造和消费这些资源的基础过程已被很多文献所强调,如Dierickx,Cool和Teece。

      尽管有关企业战略的文献为理解合作提供了研究的多样性,资源观理论对于合作的解释则更具说服力。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资源观理论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战略地位,企业利用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或影响市场供求,这些资源对于一些市场和某些层面是有价值的”。[1]货币的、法律的、物质的、人力的、组织的、信息的、关系的等基础形式的资源的联合可以创造更高层次的资源或竞争力,企业由此获取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理论,建立于多重基础资源之上的潜在竞争优势得以验证。

      问题是,企业缺乏足够的创造竞争力所必须的基础资源,因而无法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正如Levine和White所示,资源通常所具有的短缺性导致了组织间的交易与合作。[2]因此,组织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或者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获取资源并利用所获取的资源创造或发展内部资源。资源观理论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能够较好地解释市场关系的战略特性。尤其是,组织可以通过能够相互补充的资源的识别来确定合作伙伴,通过所补充的资源与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的结合创造竞争优势。

      二、大学—企业的合作动因

      Tsang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动态联盟的动因为:创造租金、资源使用的扩张、资源使用的多元化、资源的模仿和资源的配置。[3]Morgan和Hunt基于资源观提出市场合作关系的动因为:有效获得或发展提高效益的资源、联合基础资源创造复杂资源、通过资源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保持或保护资源。[4]基于资源的观点,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动因可表述为:

      (一)提高创新效率,创造租金

      这里指的是特别收益——里查德租金(Richardian rent),即运用稀有资源诸如商业秘密、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所产生的价值。目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表现为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是高技术成果与企业商业秘密、物质资源、管理资源等的结合。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能使其他生产要素都产生收益递增现象,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合作创新由于规模经济、消除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实现了知识共享、能力互补以及分散风险,合作的协同作用显示出了更高的创新效率,合作的结果就是为资源拥有者生产租金,创造更大利润。

      (二)资源使用的扩张

      即通过许可证、共同生产、合资等各种形式转移技术。每一种转移模式都包括企业所缺乏的资源的转移,从而使因为无配套资源而被闲置的资源得以经常使用。目前,过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迫使技术拥有者在技术落后前使用或最大化地获取该技术带来的收益。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存在着工业企业对高科技的应用落后于高科技研究成果发展的现象[5],即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发展态势与工业企业实施高科技成果的水平能力客观上存在一个大“缺口”(GAP),此现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亦不可避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使得企业的资源与高技术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组合。

      (三)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技术交易本身具有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产权的易逝性、和约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高昂等特性,[6]使技术成果转移困难重重,其结果必然是技术成果与企业资源的分离,造成资源浪费。在中国,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中产学研严重分离的状态,造成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距离,这是目前科技成果转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有利于克服技术交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技术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的资源标准

      快速的技术发展、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竞争形成了目前的竞争环境。[7]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发展和加强,从而迫使组织获取和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大学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竞争的环境和互补的资源使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成为必然。

      通过Alderson,Barney,Hunt和Morgan关于组织资源的划分,可以将资源归纳为金融资源、法律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七类。促成大学—企业合作的资源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