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三月间,我曾连续发表过两篇论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章,强调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巩固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完全应该也必定能够通过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使之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改革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陈旧观念,也要充分警惕和坚决防止或明或暗的私有化思潮及其影响。最近我们从辽宁省朝阳市调查归来,所见所闻,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进一步看到了搞活搞好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前途和希望。现将主要情况和我们的感受简报如下。 一、牢固树立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紧紧抓住抓好一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登上新的台阶。朝阳是个地级市,位于辽宁偏远地带,长期以来经济比较落后,所处的努鲁儿虎山区曾被确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1991年以前主要经济指标在辽宁十四个地级市中处于末位。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在主要通过农民劳动积累改造大自然,下大功夫和苦功夫抓好农业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必要的力量,大力扶持和培育国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依靠国有企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路子。朝阳的实践对于那种对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丧失信心,认为应该大大缩减,甚至要把本来国有经济已占很大份额的市搞成没有国有经济的市的主张和做法,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回答。 朝阳市国有企业原来规模都比较小,长期缺乏改造,技术装备差,产品档次低,一些企业严重亏损,根本无法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面对这种落后状况,朝阳市的干部和群众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和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们认为国有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是朝阳的劣势,是朝阳的差距,但换一种角度来看也是朝阳的优势,因为差距就意味着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更大。朝阳人心目中形成了“差距有多大,潜力就有多大”的崭新认识,树立了搞好搞活国有经济的坚定信心。在市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首先选择了在当地条件较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凌源钢铁公司(凌钢)、朝阳柴油机厂(朝柴)、辽宁轮胎厂(辽轮)、朝阳重型机器厂(朝重)等4户企业,集中全市力量,从资金到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他们坚决压缩行政事业费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勒紧裤带过日子,尽可能给企业让利,放水养鱼。从“七五”后三年到“八五”前四年的七年间,朝阳市财政一共向企业让利11亿元。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朝阳市扶持国有骨干企业的战略收到了明显成效。凌钢等4户骨干企业得到跳跃式发展,实力迅速壮大。目前凌钢、朝柴、辽轮已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列,朝重也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四家骨干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档次越来越高,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成为朝阳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当地被称做“四大天王”。1994年这4户企业的产值35亿元,占全市乡以上企业产值的33.7%,占预算内企业的73%;利税7.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9.8%,其中利润4.07亿,占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利润的98%。 随着国有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朝阳市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凌钢等四户国有骨干企业和其它国有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配套产品、技术、资金等扩散到县(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去,带动和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这种辐射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兼并、联合、托管等方式吸收一批;通过为骨干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带动一批;通过直接投资或选派经营管理人才等方式改造一批。全市有40个乡镇得益于国有企业产品、技术的扩散而获得发展。朝阳县的孟克村,主要为朝柴生产配套产品,去年产值达到2亿元,成为朝阳市的首富村。 现在,朝阳全市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在80年代翻一番的基础上又比1990年翻了一番;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7.9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财政收入实现8.9亿元,比1990年增长2.7倍;农民人均收入1325元,比1990年增加1.6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5亿元,按同口径相比,超过沈阳、大连,在全省14个省辖市中高居榜首。1995年,朝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朝阳市通过搞活国有企业发展经济的路子,对一些地方尤其是国有企业比较多的地方来说,完全是可以借鉴的。朝阳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中央最近提出的“抓住关键少数,放开一般多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思路是正确的和可行的。 二、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正确把握市场策略,坚持产品导向,不断增强市场应变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现已成为朝阳市经济支柱的国有骨干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国有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当中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1991年,全市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额曾达到8490万元。朝重1990年已成为资不抵债的“空壳”企业,净资产为负1057万元。面对困境,朝阳人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从内部寻找原因。朝重明确提出,企业不活主要在于“市场应变力不强,内部机制不活”,进而提出“开发市场求生机,改革机制求活力”。针对市场困境,朝重提出了九条“市场定位策略”。他们从南方饮料占领北方市场中得到启发,发现南方的基本建设发展更快,因而南方的建筑机械市场更具前景。以生产水泥制造设备为主的朝重提出了转变营销路线的区域策略,将市场重点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加强了南方销售网点的建设、管理和销售服务。这种区域策略的施行,给朝重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根本扭转了困难局面,1992年即扭亏为盈,1993年全部消化历史遗留下来的明亏、潜亏及各种损失6100万元,1994年实现利税6600万元,利润4000万元,净资产升至1.4亿多元。朝重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在全国建筑机械行业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