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技术交流日益扩大,资金、技术,人力以及其他资源愈来愈突破国家间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有选择地进行优化配置,各国间争夺市场和投资机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走企业国际化的道路,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在此对国有企业发展走国际化道路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有企业国际化势在必行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马恩的这一论断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九十年代,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国际区域经济组织相继成立或在孕育中。在西欧欧洲经济共同体已经组成了统一市场。西欧12国的商品、人员、资金、都可以自由流通,取消了海关限制,货畅其流,成为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取消海关限制。在亚太地区,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已经起步,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构想正在逐步完善,东北亚合作圈和大中国经济圈正在探索。这一切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协作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潮流②。在这股潮流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置身其外,必须积极投入,大胆地走出国门,抓住机遇,利用国际经济发展中所存在或可能提供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本国经济,从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展对外贸易到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从在海外发展贸易型企业到创立非贸易型企业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企业更缺乏在国际上经营开拓的经验,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的办法,不是关闭门户,而是继续更积极的改革开放,更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把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坐标系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具体对国有企业而言,就要投身国际市场,走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实行海外投资及跨国经营,把自己置于世界范围之中,实行面向世界的经营战略,以世界为舞台,实施适应国际惯例的经营方式。 2、从国外大企业发展情况看,企业国际化是大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早在本世纪初,国外一些大企业已开始走向了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到了本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把企业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因为在世界经济日益趋于一体化、协作化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由于其技术、资源、能源、信息有限,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要发展,就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不同国籍的企业,普遍开展了超国界的多方位横向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新的技术领域。例如世界最大的企业——美国商用机器公司,同时与荷兰的菲利浦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日本的富士通公司开展合作。日本的兼松江商,东洋曹达工业公司同美国的马尔科材料公司合作,研制成功了非晶体合金粉末,发展了日本研制新型非晶体机蕊变压器的电动机的技术。还有作为南朝鲜最老、最大的家族所有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拥有12个全球伙伴,其中有美国的:AMOCO公司、科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仪器公司,休利特——帕卡德公司、洛克希德公司、莫托罗拉公司、普拉特与惠特尼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日本的三井石化公司,OKI电气公司、东芝公司。此外,一些全球性大公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发展成世界性的“无国籍”公司。例如奥的斯电梯公司机构遍布全球,生产的电梯是由五个国家的六个研究中心研制出来的。奥的斯公司的康涅狄格州法明顿的研究所解决各系统的组装,使电梯顺畅运转的特殊马达传动装置由日本设计;电梯门系统由法国加以完善;电子装置由西德处理;小齿轮部件则由西班牙负责③。 3、从我国情况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企业国际化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企业国际化包括对外投资和引进外商投资两层含义。我国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引进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在册的三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10.7万家,中外合作企业2.55万家,外商独资企业3.4万家。三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引进外商投资的同时,我国的海外投资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自1979年至1994年6月底,经我国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已达4557家,中方总投资额为51.8亿美元,其中,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已达1704个,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37.36亿美元,中方投资17.09亿美元;贸易公司2853家(基本上为中方独资企业),中方投资34.77亿美元。④ 从目前情况看,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不仅缓解了我国资金的不足,而且提高了我国资金使用水平,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扩大了市场,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性质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国际化是一条必然之路。现在的问题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国际化是否会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疑虑。产生这种疑虑的原因,在于利用外资过程中,外商明确提出控股要求,有的甚至要求控股60-70%。例如青岛对816个合资项目统计,外方出资比例大于中方的有218个,占27%;青岛沧花碱厂的白炭黑项目,外方出资比例高达75%⑤。广西的玉林柴油机总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与外商合资,外商出资比例达51.34%。广西南宁地区的宁明、崇左、驮卢、扶南四家糖厂与泰国两仪糖业集团合资,泰方出资比例高达60%。因此,在企业国际化、与外商合资、外商出资比例占多数的情况下,即外商控股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性质是否已经改变?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当前理论界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外商出资比例占多数、外商控股的情况下,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 1、我们要正确认识绝对控股的不必要性和相对控股的可行性。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在一个企业中,只要能达到30%左右的持股就能达到控股地位。国家要想控制一个行业或企业,只要保持其控股地位就行,不必要每个企业中都要达到50%以上的股权。这一经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一个企业中,只要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就不会改变企业的性质。从我国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情况看,外资进入我国有企业,拥有的出资比例(股权比例)达50%以上,确实已经达到了绝对控股的地位,但是从单一股东来作比较,原有国有企业中的国家股与职工个人股合计起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仍然是企业中的第一大股东,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企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以广西玉柴为例,外资进入玉柴,玉柴外资股权占总股权比例达到51.34%,从这一数字来看,确实外资股总股量已达到控股的比例,但是就单一股东作比较,由于玉柴机器集团公司所持有的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里面的国家股和玉柴职工的个人股合计起来股权比例达到28%,仍然是中外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里的第一大股东,居于相对控股地位,而且这个相对控股的股权比例要比世界上很多大公司的发起人所占的股权要高得多,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发起人占的股权不到5%;德国奔驰公司,发起人原来是戴姆勒,后来是梅塞尔德斯,现在这个发起人占奔驰公司的总股权里面的比例也不到5%。但是他们仍然是控股,不叫绝对控股,叫相对控股。况且,从玉柴来看,虽然在股份中,外资股占了大头,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原中方人员占据了董事长、首席执行总裁,正、副总经理,财务总管、技术总管,还有一个正总经理级的高级经理,而外方人员只占据了副董事长和两个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经理,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国际化、与外商合资,在中方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并不会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相对控股来扩大事实上的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