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5家企业上榜,不仅不足骄傲, 反而反映了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体制僵化】 记:此次《财富》500强,中国大陆共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中石化、中化和中粮5家企业上榜,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离世界500强有多远”的讨论不再有意义? 张:这几家企业所在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或者一度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色彩。它们上榜并不值得骄傲,反而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体制僵化。 以银行为例,这么大一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四大国有银行。美国的银行以百家计,知名的就有几十家。所以我们的银行上榜不是因为业务做得好,而是因为人民收入增加了,银行等于是搭了个便车,自动进入500强。 垄断是有效率损失的。如果按劳动生产率,或者更全面地按全要素生产率来计算的话,这几家企业可能难称“500强”,只能称“500大”。垄断对消费者也是有福利损害的。如果中国的银行进入了500强, 我们就享受这样的服务的话,那么进入500强没什么意义。 许:对于企业而言,核心词汇不应是规模,而是竞争力。具体到一个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效率、服务、全球网络和经受外部冲击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的银行都无法与榜上的其他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相比,甚至无法与香港的银行相比。 我们正巧刚刚做过一个大陆四大商业银行和香港数十家银行的整体比较。股本回报率,我们账面上是4%,香港银行超过10%; 经营成本,我们比香港银行高出60%—70%。资本充足率,我们账面上是8%, 香港银行是16%,正好是我们的两倍;呆坏账比例,我们官方曾经公布的数字是25%,香港银行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到现在也不过10%——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一数字是0.5%。 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下,香港受伤害的程度远比泰国、韩国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现在回过头来设想一下如果金融危机冲击到国内,国内银行会是什么局面,真是不寒而栗。 所以规模本身说明不了问题,而要从竞争力的角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不行,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政府对大企业的扶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也一直就没有成功过】 记:上述“中”字头企业进入500强的说服力有限, 政府有关部门大概还是有所意识的。所以在竞争性行业,此前有关部门也“钦定”了包括海尔、北大方正在内的种子队冲刺500强。您如何评价这一思路? 许:我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型企业的做法深表怀疑。政府对大企业的扶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也一直就没有成功过。市场经济就是强者生存,不断奶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海尔是政府扶持出来的吗?海尔是自己拼出来的。用500强来焕发民族精神、 鼓舞士气是可以的,但“500强情结”不可有。 因为片面追求规模而非效益基础上的规模,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韩国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韩国人民族自尊心很强,认为“日本人能做到的事情,韩国人也能做到”——你不是搞大企业吗?我们也搞大企业。韩国人正在检讨过去的大企业政策。金大中最近强迫处于债务危机之中的大宇解体,双方对峙严重。对我们来说,可谓殷鉴不远。 张:以大为目标,就难免借助一些无效率的、对长期经济发展有损害的手段——最简单的比如无效率的“强强联合”,比如凑资产。我很早就说过,如果单纯为了进入500强, 把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为一个股份公司就可以了,肯定是第一。 后进国家总想找一个目标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结果往往成了目标的俘虏。我们不要忘了,当年正是超英赶美的冲动,导致了计划经济的思路。 【70年代韩国的大企业非常成功,但70年代同样成功的还有台湾的夫妻店、小作坊】 记:事实上“500强情结”不独政府部门有, 中国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也有,企业追求规模为什么往往伤害效益? 张: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内因,即企业家的能力和努力,还有外因,比如运气好,所谓“赚小钱靠勤奋,赚大钱靠命运”。但是成功者容易将运气也一并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不切实际的扩张会给企业带来两大危机。一是财务危机。比如你进入一个不熟悉的行业,对市场没把握,一旦销售跟不上,现金流动就会跟不上。二是人才危机。企业中的很多人才就像腌咸菜一样,是一层一层从内部渗透出来的。特定的、与你的企业有关的人力资产是市场上很难买到的。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非常重视内部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变外部招聘为主为内部提拔为主。一个企业扩张过快,就只能大量引进人才,同时也引进了冲突。很多企业就垮在发展速度超过了内部人才的供给能力。 许: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就是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你有1亿元的时候,每多投1元钱能产生5毛钱的效益,你有10 亿元的时候,每多投1元钱可能就只能产生1毛钱的效益。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单项业务不可能无限扩张——越过了临界点之后,投资效益就会明显下降,直至低于资金成本甚至零,这时候扩张就是不可持续的了。另外,一个企业经营的“面”也不可能无限扩张——现代和大宇的总裁根本就不知道手下有多少子公司、分公司,有多少项业务。哪怕他是一个天才,他也管不了。这也就是克鲁格曼讲的,为什么亚洲没有奇迹。他在1994年指出,亚洲完全是依靠高储蓄高投资,而这种高投资到一定程度,边际效益变成零甚至变成负数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克鲁格曼一夜成名。 韩国的大企业在70年代曾经非常成功,但是70年代同样成功的还有台湾的夫妻店、小作坊,现在看来后者生命力更强。所以企业不在大小。 【产权制度不改革,国有企业难以出现500强, 控制权的争夺就足以把一个大有希望的企业搞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