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并指示我们“要努力把这一艰巨的转变过程尽量缩短一些,把其间可能付出的代价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适应新旧体制转变及经济改革的客观要求,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过渡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仅讨论一下过渡经济学研究和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补充问题。 一、过渡经济理论的初步成就 中国的过渡经济理论,是指中国社会主义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过程的研究的系统总结。具体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过渡形态,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减少代价、加快这一过渡,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历史使命。中国改革2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改革战略方向、目标、道路问题已经明确,在这种条件下,深入考察改革的过程、探索改革的最佳路径,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主要着眼点。 一种理论,首先要进行范畴概念创新,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独立的理论分支。中国学者成功地吸纳了西方新制度学派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利益分配为主要线索,考察了中国的改革过程,提出了“改革成本”的范畴,为过渡经济理论奠定了概念基础。中国学者把改革带来的好处看作是“改革收益”,把改革付出的代价看作是“改革成本”,这样改革能否进行就取决于改革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改革最佳路径的选择归结为改革成本最小化的问题。随着认识的深化,改革成本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丰富了过渡经济理论的内涵。中国学者把由于搜寻信息、学习新制度安排,改变旧制度需要重新签约而花费的代价,称作实施成本,并指出它是改革激进程度的递减函数,改革速度越快,改革过程的信号扭曲越小,越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在这里,激进式有明显优势。把由于利益冲突、克服改革阻力所花费的代价,称作磨擦成本,并指出它是改革激进程度的递增函数,改革越激进,招致反对的人越多,改革的阻力越大,从而花费的成本越大。在这里,渐进式可能最优。 中国学者从“改革成本”概念引出了“帕累托改进”问题。使人受益、较少或没有人利益受损害的改革,称作“帕累托改进”;而“非帕累托改变”则是一部分利益集团受到损害的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的努力,可以被看作是向“帕累托改进”的趋近。这样,过渡经济理论研究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使新旧体制转换过渡真正赋予了经济学的逻辑意义。 中国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成本相对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是减少受损害的人数及受损害的程度,即改革方案趋近“帕累托改进”。围绕着这一思路,过渡经济理论对中国改革路径作出了具体的解释。 1.增量双轨演绎,利益替代 “增量”有双重涵义:一是外延增量改革,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外部发展新的经济成分,并按市场关系进行活动,如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内涵增量改革,指在旧经济体制内部允许新的经济因素存在和发展,如国有企业按承包合同上交包干任务完成之后的增量部分,按市场规则定价、销售和分配。“双轨”是指增量改革使国民经济形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率先改革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新经济部分,它的存在说明改革是在旧制度之外进行的,没有受害者和旧制度惯性阻力,可以维持发展必要的速度;二是改革滞后的行政命令仍起作用的旧经济部分,它的存在说明改革是在尊重原有体制界定的利益格局前提下进行的,一般没有受害者,起到一种维护稳定的作用。“演绎”是指新旧经济两个部分在不同的时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兼顾了发展和稳定的同时,通过增量改革逐步演绎扩大着市场关系。 所谓“利益替代”,是指新经济部分由于其效率高、速度快,必然导致作为增量的市场经济比重越来越大,作为存量的计划经济比重越来越小;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来自新经济部分。这样,国家和群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用新经济部分提供的收入弥补旧经济部分收入的下降,有效地缓解改革攻坚战内部引起的利益冲突,到了一定时期,旧体制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意义相对变小,就会发生新旧体制的根本转换。中国学者把这种改革称作“改革的国内外援”或“利益替代改革战略”,它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风险少、阻力小、成本低、趋近“帕累托改进”的改革路径。 由此可见,增量先行、双轨并存、利益替代,逐步演绎扩大市场关系,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根本特征。 2.体外扩展新质,利益诱导 “体外扩展新质”是指选准起点环节、遵循一定次序、通过试验推广,在旧体制外围逐步发育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这是80年代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是中国改革的特色。中国体外增量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选准起步环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积累经验,然后按照次序逐步向更大范围内推广扩展,呈现出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陆、先局部后全局的梯度推进的格局。这种选择,由于它分解了改革难题,暂时绕开了改革难点,“软化”了改革约束条件,限定了旧体制在空间上的扩张性,集中优势力量于局部,实行各个击破,从而使局部均衡在时空上迅速扩散,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