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以“多元化”战略为好,还是“专业化”战略为重,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热烈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而在本人看来(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作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式的研判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济于事的。最浅显的理由是:两种战略均有成功的案例,也均不乏失败的教训。问题不止于此,若再稍稍深究一步,我们便不难发现,“多元化”也好,“专业化”也罢,这都仅仅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形式问题(更况且,即使是“战略形式”仅仅归结为两种也是有问题的),而本质的内涵,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韩国搞大集团、大公司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正在于:它分散了资金,瓦解了已有的实力,肢解了(或者未曾形成)核心竞争力机制。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现在大搞合并,集中资金、人才,扩充实力,旨在为上新的产业平台而大搞专业化经营,而其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力的强化和新机制的构建。作为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中国,不少企业这些年来盲目搞的(如果说也可以叫做)“多元化”经营战略,之所以纷纷受挫,除了体制、制度和宏观上的原因外,就微观运行、发展来说,要害在于未能真正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反过来说,像海尔、长虹、春兰、科龙、康佳、联想、东大阿派等少数正在成熟起来的强势企业,其成功,最根本的缘由也正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不管他们是实行了“多元化”战略,还是“专业化”战略。 (一) 1.韩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受挫于核心竞争力方面 现在,大多数学者似乎都赞同了如下的观点:从企业、微观上说,韩国大企业、大公司的失利在于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盲目地、超负荷地海外扩张。可是,为什么实行多元化战略就会盲目扩张,使企业如此严重地丧失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应当更主要的是从核心竞争力机制的视角给以深层次地、更为科学地认识与界定。对这种政府主导型体制下,带有浓重企业“办社会”色彩,准产业资本化的所谓多元化经营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便会发现,在核心竞争力机理上,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1)实行“章鱼战略”,大大地分散了已有的实力, 造成了企业“三高”(高利率、高负债、高外债),挖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力(财力)基础。首先,由于实行“多元化”(多到若干个毫无关联产业领域)战略,企业要同时跨越十几、二十几个产业“门槛”,大大加重了资金负担。其次,在融资上又多半采取了债务性资金,使问题更严重。再次,由于金融全球化,外资债务性资金(高达96.1%)的大量涌入,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严格区分不同于贸易型(重点以流通机制为纽带)、制造业型(不同产品甚至产业因有内在关联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的金融型多元化战略,它把重担集中压到了资金供给上,使其核心竞争能力被瓦解了,或者说极大地增多了负竞争力部分。 (2)“企业办社会”,是核心竞争力生成、 发育的极大障碍和破坏力。韩国的大企业、大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同类似我们大搞“企业办社会”之举联在一起的。以大宇公司为例,总共189个公司, 还有2所大学;各种非生产型企业达40个之多,每年开支在30 亿美元左右,这怎么能不从资金实力乃至企业运作目标、机制上制约甚至阻碍、破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3)政府主导,扭曲企业市场(即资本)化行为, 必定严重地扭曲核心竞争力机制。由于财政、金融、企业“三位一体”,企业在融资上过多地依赖外源形式(为70%~80%的低息贷款给大企业,前10位大企业中上市公司资产占其财团总资产的70%以上,直接允许大企业办金融等等),大大弱化了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再加上在鼓励出口上允许大企业向外大量举债,从1980~1986年的17年间,全国对外资产由75.39亿美元上升到700亿美元(增长8.29倍),其中外债占到2/3,还有税收、财政方面的种种优惠大大制约了企业自主竞争力的成长,使之害了“软骨病”。由于所谓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盲目搞多元扩张,不注重本国的新技术研究开发,更多地是吃“现成饭”,注重直接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使“后发优势”变成了“后发劣势”。 2.近年来发达国家大批企业之转向专业化,旨在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 最典型的案例为波音兼并麦道,完全是为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大大超过欧洲空中客车,成为飞机制造业的“全球霸王”。钢铁、电子、商贸、金融等等领域发生的战略兼并,其主要目的,无不在使核心竞争力实力的迅速增大;而在机制方面则要登上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所要求的新的“产业平台”。诚如人们所了解的那样,19世纪末以来的“电气革命”所创造的产业平台,20世纪中叶的“电子革命”所创造的新的产业平台,使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新产业、新产品生成和发育起来。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产业、产品走向衰败。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开始向新产业平台演进,传统(或模拟式)的电子及其在此一产业平台上形成(如电话、电传、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的产业,有的已走向成熟,有的已经衰退,而新的产业群落、产品群落必将是建立在由“数字化信息革命”形成的产业平台上,而被誉称之为经济发展将“更美好的20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要求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倾全力,大攻信息技术难关,真正爬上更新的超越一切历史纪录的产业平台,才有可能达到、形成更新、更优越的核心竞争力机制、核心竞争力实力。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诸多企业集中兵力,攻其(高新技术)一点,不及其余,走上(早已非工业化时代那样模式的)知识经济专业化之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