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12-0038-06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政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学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学在恢复重建的三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面临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寻求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创新方向,推动中国政治学不断深入发展,既是中国政治学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政治学这门学科在当下亟需解答的命题。 一、中国政治学创新与发展的基石: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点 政治学作为“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1],在研究对象上所关涉的领域往往都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同时体透着厚重的价值意蕴。抱持“价值中立”的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没落已经用事实证明,政治学研究者不仅无法祛除价值因素对于政治学研究的干扰,而且“价值中立”本身也难以真正将政治学研究引向科学的结论。这要求政治学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必须鲜明地表现出来,“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其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为中国政治学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2]因此,谋求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与发展,首要在于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而坚持和继承的前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点,寻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政治学基本理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不是现成的,经典作家虽然有丰富的关于政治问题的论述,对社会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也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但是总体来讲对政治学理论问题进行相对集中或系统论述的论著并不多,更多的是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诸多论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撰写了大量政治分析的论著,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论国家》、《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等,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作过许多重要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得以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关联,寻求其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就无法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一致性,不仅表现为基本原理方面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而且表现为基本特点方面的融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无不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方法,能够揭示政治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认为政治现象是不断发展的,而认识政治现象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政治,推动社会政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所以具有实践性,是因为它是在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创立、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发展的。[3] 二、中国政治学创新与发展的前提: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历程与创新精神 谋求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理解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是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在传承中所体现出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理论品格。 与马克思主义一样,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学的理论品格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政治学理论,是一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从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毕生注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始终根据科学和实践的新发展来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实践,为后代马克思主义者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代表性作家都结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及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推向时代的新高度。列宁在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苏维埃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毛泽东在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结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蕴含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要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领入二十一世纪;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党中央面临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新成果。由此,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孜孜探索与不懈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