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它对于我们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学有原则性、方向性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老问题再加以新思考。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的增长,艺术亦随之开始相互交流并发生相互作用,从带有地区性的偶然的自发的阶段发展到了全球的必然的自觉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其质变的关节点。一个民族的艺术成为全世界许多民族共同享受的艺术变成了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文学”一词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编者注如是写道。世界艺术与民族艺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学者木村重信说:“民族艺术以直接地反映人们的现实性的感情、凝聚千姿百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形式显示出来”,“民族艺术的基本品格在于它的发生与展开同民众的生活有力地联结着”。(注:李心峰选编:《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在日本已经发展成为民族艺术学这一新兴学科,艺术的经验与民族学的经验相融,艺术学与民族学相接。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一课题在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艺术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光大优秀民族艺术传统,吸纳外来民族艺术养料,从而创造崭新民族艺术成果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认识与实践问题。在概念、范畴的界定及其关系互动的考察中,当澄清思想,克服片面性。 第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只是相对的范畴界定,它们是同为一体的辩证涵盖,两个范畴有相容的交叉性,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谐和相融的过程就是民族性和世界性互动转化的过程。民族艺术是其产生、发展的确定性与其传布、影响的非确定性的统一。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截然矛盾的、对立的、冲突的,而是存在着有机内在的联系,两个范畴之间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可以剖析范畴的涵盖及转化层。民族性中包含着潜在的世界性,世界性中包含着典型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艺术受到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诸因素的限定不同,但都离不开一定的时空座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其存在来讲,便具有了潜在的世界性。要想使潜在的世界性转化成现实的世界性,那就需要使众多民族理解、接受,发生超出本民族范围的应有影响,起到应有作用。没有民族艺术对外的广泛交流、影响,以至被其他民族所吸收、改造,进入其他民族艺术的精神文化中,就谈不到现实的世界性的实现。世界性也不是脱离具体民族民族性的纯粹的抽象物,它揭示的民族性是典型的民族性,既可以是由单一民族的具有一般人类意义的特性、意蕴,也可以是由众多民族的具有一般人类意义的特性、意蕴。世界性这一共性的概括、总结,无法拒斥民族性这一个性的经验事实。当然民族艺术的传播、影响与其产生、发展一样,是有个客观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入嬗变过程,其确定性是其他民族所不可替代的,其不确定性是指在被其他民族所理解、接受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文化变异、再造。文化变异、再造,与不同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经济政治体制、民众素质、社会心理结构相关。一个民族对异族艺术的借鉴、学习,可能与异族艺术原本的精神指向、理论观照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创作思想、形式技巧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异质的变化,对本民族艺术或起促生或起消解的作用,可以改变、调整本民族艺术发展的单线路向,从而在不同民族艺术的相互激荡和影响中进行艺术理念、文化精神的抉择、角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互逆转化,决非永固不变的静态关连。民族艺术的受众愈多,其场力愈大。全球化的艺术格局的改观,正在逐步消除民族本身难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吸收、容纳,打破了文化霸权主义、区域中心主义的种族偏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桥梁业已铺设架通,有助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与维护。 第二,民族艺术守于一隅的状态已经结束。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应注意克服以西方艺术观念、模式取代东方艺术观念、模式的误区;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应努力保持我们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确实有效地抑制殖民文化的侵蚀,使民族化与世界化相辅相成。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美学认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毫无例外地适用于一切民族艺术,古希腊罗马文艺为唯一典范。到了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强调了各民族的艺术有其独特的民族性,艺术创作的特点要受民族历史生活状况的制约。尽管如此,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依然阴魂不散。他们将欧洲的历史看成是人类一般历史的蓝本,将欧洲的社会发展模式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通模式,也将欧洲的艺术看成是人类一般艺术的象征。在我们当中不少人的潜意识里,世界仍然指的是西方,而不是指东方。我们写自己的民族艺术史、艺术理论,大都参照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方法、原则,相对来讲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往往被西化的语言、形式所吞没或压倒,甚至完全按照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设计的理论模式,按照西方人理解的中国民族艺术来撰就、研讨我们的民族艺术史、艺术理论,这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警惕的倾向。中国的民族艺术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内涵,它是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的,并且有着独特的艺术品格和艺术魅力。我们必须确立和巩固自己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必须具有自己掌握艺术世界的民族方式,真正写出属于自己民族的艺术史、艺术理论。民族艺术不应是附庸或屈从异族艺术的摆设,它应延续优秀的文化传承,具有不息的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其他民族尊重、学习、参照、借鉴的优秀民族艺术之一。割断了民族艺术的历史发展,失去了民族艺术的价值规范,我们就无法给自己的后代说清民族艺术的客观定位及社会功能。 在涉及典范、标准的问题时,从文化平等、民族平等的立场来看,民族艺术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如果以某个民族艺术为全人类艺术的唯一典范、标准,就会无视、排除其他民族艺术存在、发展这一客观事实,从而会把其他民族艺术看作是低劣的、落后的。在民族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是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别的,但在艺术发展方面,从民族学与艺术学结合的角度看,从某个民族艺术的整体合理性看,是不存在低劣的、落后的艺术的。既然承认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会以自己的民族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即使先进民族的艺术家也常常从比较落后的民族的艺术中吸收有用的东西,丰富其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就不能武断地认为落后的民族的艺术也必然低劣、落后。作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财富,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超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为后世不同的民族的民众所欣赏、承认,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说现时代所有的艺术就一定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阶段的人类优秀艺术。我们的民族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世界,又要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艺术发展的要求出发,吸收异族外来因素,使之与我们的民族特性、民族艺术传统结合起来,在艺术实践的活生生的现实运动之中真正实现民族化、世界化。要努力实现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真正统一,让世界走向我们与我们走向世界两个方面同步展开。从另外角度说,也就是使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艺术家的精神互相转化,成为各自对方民族艺术家的精神,使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艺术家的才能相互转化,成为各自对方民族艺术家的才能。这一转化必然立足于相互交流、学习的厚基上,形成民族艺术繁荣的新机制,成为相互弘扬传统与提高品位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