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流派特性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50014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新文学流派的历史特性首先是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应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趋向的相对集中地体现,同时又是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两项对立”、相互包容的有机结合。现代性和民族性不仅是中国新文学流派的两大特性,而且也是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根本特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新文学流派自身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运作程式上的流动性和文化功能上的超越性,构成一个有机的、多维的整体审美结构和精神结构。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学流派作为一个群体的审美文化的精神结构,是文学风格的象征也是文学成熟的表现。皮亚杰认为,结构应“具有普遍的、而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1〕。 文学流派不管它是个松散的结构还是个严密的结构,都应该具有几种带有必然性的特性,这既是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其外在的显著标志。由于中外古今的文学流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文化语境里,又是以具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人格的作家组成,所以其必然性的特性尽管有或隐或显的连通点,然而差异性却是主要的,尤其是生成于20世纪中国历史区间的新文学流派有着独具的特性。当然,在我们考察中国新文学流派结构的特性时,不仅仅注意到了它与外国的、古代的文学流派的异同点,更看到了文学流派只是属于中国新文学这个母系统中的子系统,也就是说它是新文学版图上的一个个小板块,因而新文学系统的基本特征往往也是文学流派的特征,或者说新文学流派的特性蕴含于新文学母系统中,把众多文学流派的特性予以整合归并,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国新文学的总体特征。这就为我们发现新文学流派的特性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可避免要出现这样的重合现象,即阐释新文学流派的某种特性实际上也是在阐释中国新文学的某种特征。它们之间的深微的区分度更需要细致的微观透视。中国新文学流派从其构成诸元素及其联结纽带来考察,它在结构整体上具有几种必然性的特性,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要者论述之。

      现代性 尽管现代性也是整个中国新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新文学流派的现代性比之新文学母系统的现代性更鲜明更强烈也更具体更有个性。这里并不想对不同文体的文学流派或各个文学流派在现代性上的细微差异或个性化体现作具体分析,而是从总体上来观照与剖析新文学流派的现代性。所谓新文学流派的现代性也可以视为世界性,它的核心内容应是产生于新的国际环境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最能反映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形式,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和现代世界意义,它代表着人类的现代审美趋向。从新文学流派的人员构成来说,大多数作家具有荣格所说的“现代人”的心理与品格,即他们是“一种结构新颖的人类”,“感知最现代的人”,“觉醒程度最高的人”;也就是说,“他是唯一具有今日知觉性的人,而且他是唯一发觉随波逐流之生活方式为太无聊的人”,“现代乃代表着一个过渡的程序,而唯有意识到此点的人才能自称为现代人”〔2〕。从19世纪之交到20 世纪之交这百年间应是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的过渡时期,早在上个世纪之交启蒙思想家、文学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就明确地指出这一点。此后中国文化圈里不断涌现出具有现代意识、超前意识和变革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在文坛上产生了一批批具有现代文化意识、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语境中组结成名目繁多的文学社团流派,以现代人的文化视域、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现代人的审美形式以及现代语言传达信息的符号体系,来表现或再现现代人的生活、意识、情感、经验、情绪、体验、玄思、幻想等,这无疑从创作主体到文学本体为新文学流派铸就了现代性。

      中国新文学流派虽然是由现代作家建构的,但是它们的生成机制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主要依靠一种现代自觉理性的指导,从改造民族传统文学结构、建设民族新文学系统以适应“世界文学”发展总趋势出发,积极而审慎地汲取并借鉴域外各民族文学特别是欧美文学,加以合理化与适用化的改制,使之变为既能与世界其他各民族近现代文学相通又能与我国新文学本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融;这样的新文学现代性性既可以体现于一个现代作家或一部现代作品的结构中,又可以集中贯穿于新文学流派的整体结构里。如果从文学本体予以观照,新文学流派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语言层面。20世纪除了清末民初的一些准新文学流派及五四前后的学衡派等,几乎所有的新文学流派的传递文化信息的符号体系都发生了整体性变化,由文言变成白话,语言构成、表达方式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一套有别于古代语言的新的话语符号体系;而且这套新的传达文化信息审美信息的语言符号体系是在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表现于不同类型的文学流派的语言符号又是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实质上,语言系统的变化取决于现代作家人格、本质和思维的变化,即语言符号体系的变化正是为适应表述现代作家的现代意识及其对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深微复杂的感受体验与审美把握。它不仅有利于传达各种现代的哲学、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技等信息,而且更有助于通过信息传递来沟通各个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取得一致的见识和统一步调,易于形成文学流派;特别是语言符号由文言变成白话,这是对汉民族语言系统进行重新调整、重新组合、重新规范、重新建构,也是重新创造,这在文学艺术语言系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试想,20世纪中国文学史出现了许多语言大师,为语言符号体系的创构作出了独特贡献,不仅使语言更富有个性化、口语化、严密化与准确化,而且使语符系统更丰富多彩更具有现代特征,尤其那些艺术风格独到特异的新文学流派的语言符号体系的现代性显得更显豁更亮丽。

      其二,技艺层面。新文学流派构成的创作主体在建构具有趋同美学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为一定文学内容的实现方式的具体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结构布局等,其综合效应发生了现代性转换,即卓有成效地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现代情绪与现代需求,满足了现代读者的多层次的审美期待。一个文学流派之所以反映现实生活、情感体验并表现内面精神世界,孕育并创造审美典型或艺术形象或象征意象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也是决定审美性质的艺术表现方法;而创作方法又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其内在基本精神实质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是创作方法的核心结构,与其核心发生这样或那样联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观则是创作方法的深层结构,与之相联系的种种具体写作规则、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等属于表层结构。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缺乏创作方法的理性意识与选运创作方法的理性自觉,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对创作方法具有自觉的选择意识与操作的自觉追求,这本身就是新文学流派现代性的表现。我们常常判定这个文学流派是写实型的那个文学流派是浪漫型的或者是现代型的或者是古典型的,其主要价值依据就是它们各自坚持的创作方法或创作原则;尽管20世纪涌现出的新文学流派少有那种独尊一元创作方法的,而往往是多元的综合,但是仔细梳理便可窥视,其主导创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或是现代主义,即多元中有主导,主导下的多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