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背景 文化人类学或曰民族学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迅速发展,是人类学术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随着这一学科的兴盛,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格局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文化人类学至少有三大流向:一是在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走向对于原始社会结构和人类婚姻、家庭的历史变迁以及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同途径这样一些有关人类重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二是在列维-施持劳斯等人那儿,产生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并进一步渗入到后结构主义思潮之中。三是影响于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而荣格,人类学的成分及地位愈益重要并进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产生出以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荣格在他最后一部论著《探索无意识》(1961)中下述一段话,对于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们的时代已经表明,地狱之门被打开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可以因我们这个世纪第一个十年田园诗般的无害形式想象其神秘的事件发生了,它们把我们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从此之后,世人便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不仅文明的德国施放其骇人的原始蛮力,而且苏联也被同样的东西所操纵控制,非洲战火此起彼伏,难怪西方世界感到忧心忡忡。”“现代人并没有弄明白他的‘理性主义’(那业已破坏他对于神秘的象征和观念的反应能力的理性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交给了心灵的‘地狱’。他使自身摆脱了迷信的束缚(或者说如他所相信的那样),但在摆脱迷信的过程中,他却在一种极为危险惊人的程度上丧失了他的种种精神价值。他的道德和精神传统解体了,而现在他正为全世界范围的混乱、分裂之中的这种解体付出代价。”〔1〕 一是世界的不安宁,特别是由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所造成的世界大战,将世界抛入极端的苦难之中。二是理性精神的发展所带来的道德和精神传统的解体,使得人在苦难向其袭来时,失去了价值的依凭。人类已经面临着一种忧患力量的威胁,在这种情势下,西方人逐渐开始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诸难题是精神问题。 既然理性思想已经驱逐了过去人们赖以乞求帮助的神灵,世界上诸伟大的宗教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贫血症,关心灵魂亦即精神的问题,就从神学家的领域转移到了精神病学家那儿了。当精神病学家深究病人致病的一般性机理,并在与已成为这个世纪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中的领头学科——人类学的结合中来理解问题时,一股波及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历史诸领域的直接从精神病诊治中产生出来的文化思潮便颇为壮观地奔腾了起来。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起点:俄狄浦斯情结 1897年10月15日,对于精神分析学派来说是一个重要日子,弗洛伊德在一封详述其自我分析的致弗莱斯的信中,提出了后来名之曰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要素: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后来他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越出单纯的医学范围的《释梦》(1900)一书中,对《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两剧作了分析。他说: 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我们的梦使我们确信事情就是这样。……正是在俄狄浦斯王身上,我们童年时代的最初愿望实现了。 总之,杀父娶母是人们普遍的童年愿望。弗洛伊德又说:如果有人愿意把哈姆雷特“看作歇斯底里症患者,那我只好承认我的解释暗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在上述阐述的基础上,弗洛伊德进一步说明他的文学观: 哈姆雷特向我们展现的只能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像所有的神经病症状(同理,也像所有的梦)能有“多种的解释”,也确实需要有“多种的解释”一样——假如它们被充分理解了——所有真正的创造性作品同样也不是诗人的大脑中单一的动机和单一的冲动的产物,并且这些作品同样也面对着多种多样的解释。在我所写的文字中,我只想说明创造性作家的心理冲动的最深层〔2〕。 弗洛伊德对于两剧的分析,体现了如下特点:一,对以性欲为内容的童年经验的强调;二,从神经官能症出发向着诸如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类比性推导;三,将自己的解释视为最深层次的动机说明。这样三个特点贯穿了他一生的理论著述。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的起点。对此,弗洛伊德自己作了清楚的表白。1919年,他在一条注释中说,俄狄浦斯情结“对研究人类历史和宗教、道德的演变具有意想不到的重要性”,并提示人们看他的《图腾与禁忌》的第四篇〔3〕。在这篇中他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这正和精神分析的研究中认为相同的此症结构成了心理症之核心不谋而合”〔4〕。此话虽夸大其同,却是表明了他整个理论的特征。 还应该加以补充的是,弗洛伊德的最重要的理论,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人类动机与人格的理论,也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上才得以建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如上所说,是由于对母亲的性欲。俄狄浦斯情结的分解则是由于自居作用——由于阉割的恐惧,出于现实原则,而压抑了乱伦的想法,并归依父亲;也就是推迟欲望的满足,以便日后当父亲。自居作用形成了作为外部世界代表的自我,本我所发送的性力比多被自我抓住,并把自己作为爱的对象强加给本我,于是产生自恋,性对象力比多转化为自我力比多,亦即是从爱对象转到爱自己,性目标放弃了。升华作用即起始于这种力比多的变化,而自恋力比多以后可能会获得另外的目的。与父亲的自居作用作为一种特别的力量又进而形成超我,超我保留着父亲情结派生物的特征,就是与自我分离并控制自我的能力,它是自我以前的虚弱性和依赖性的纪念物。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者。要之,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本我,它的分解形成自我,又被继承于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