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何时步入正轨

作 者:
方俊 

作者简介:
方俊 韶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 作者职称:助教

原文出处:
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本文首先在辨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接着阐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最后从四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素质教育早日步入正轨进行探索和研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0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多年。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但时至今日,勿庸讳言,“应试教育”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1997年我对新丰县城3所中学的教育状况作过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初高中各年级学生普遍感到课业负担繁重的沉重压力,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不能保证正常的必需的休息、娱乐时间。大多数初一、二和高一、二年级学生,每天各科作业要做到夜里十点或更晚,更惨的要数面临中考和高考升学压力的初三及高三级学生了,整天背不完的书,作不完的习题,过不完的考试关,完全成了疲于应试的“机器人”了。坦率而言,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个别县或地区,它在全国各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中考、高考冲刺的连锁反应直接波及到自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学生过早地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失去了童年和童趣。许许多多的孩子,几乎是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轻松的日子。而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相对应的是使本来负担不轻的中学教师如牛负重。教师绞尽脑汁猜题出题学生如履薄冰应答。学生和老师都搞得疲惫不堪。各种传媒对此也时有报道,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转变应试教育的羁绊,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却迟迟落不到实处呢?以下本文试图就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什么要呼唤素质教育以及如何使素质教育早日步入正轨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建设性探索。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注: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7-09-11)对其特征和危害,李岚清同志作过精辟的概括:一是只面向少数学生;二是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人民日报,1996-04-12)所谓“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注: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7-09-11)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即广义上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生活素质、交往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规范,乐于和勇于为人民服务;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懂得科教兴国、科技强邦的道理:掌握所学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力所能及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锻炼出刻苦耐劳、紧韧不拔、适应各种环境工作的茁壮身体素质;学会生活,懂得自理,懂得交往,善于辨别是非真伪,能够适应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学会自我调适和平衡心理,适应各种场合,处惊不变,临危不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等等。总之,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考试是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素质教育不会也不可能取消考试。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对待考试问题上的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把考试权当一种手段,且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效应,使之服务于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结果自然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应试教育中也有培养学生素质的内容。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不择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但不能取消考试,而且还要求考出水平考得更好。我们反对片面地、孤立地、对立地去分析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摸索,实事求是地处理和安排两者的关系,务求达到既有高素质又有理想的考试、升学成绩,让高素质去指导考试,以好成绩反馈高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科学认真的态度,落实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是能够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并收到良好效果的。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想抢先一步以其高素质的人才优势率先抢占新世纪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实现“一览众山小”。这里,人才的素质无疑至关重要,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个世纪初,我国人口将达到十三亿,如果十三亿人口的素质都提高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法子跟我们竞争的。所以,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纪之交中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已绘就了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核心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两大战略”。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潜在而深远的。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除了经济活动方式会产生明显变化外,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会相应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嬗变,而对人的品德发展和灵魂塑造起根基性作用的,莫过于基础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基础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培养的是素质不健全的学生,那就会贻误这一历史性使命的完成;如果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体魄体格健全的学生,那就会推动并加速这一使命的完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并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三是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显而易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要求转变发展观之外,其基础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载体是人,说到底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可以说,“科教兴国”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这一切,又有哪一样能离得开基础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着眼于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立足于培养素质健全的人,它也是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理性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