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利珉 朱佳生 上海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 (上海 200093)

原文出处:
上海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确定为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确定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多数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60年代以前,产业化几乎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明显。石油危机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对于现代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北大著名现代化理论研究学者罗荣渠教授在其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第三,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和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方面。这种观点不是着眼于工业化的纯粹经济属性,而是注意社会制度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而社会各单元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第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是代表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现代化的。

      结论是: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很难一言以蔽之,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自然形成不同的流派。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既指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也指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第二,现代化是多元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而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第三,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也十分丰富的概念,教育现代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柯尔曼(James.S.Colemen)在所编的《教育与政治发展》一书中特别强调:“教育是开启通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可以说,教育是促进一个国家全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之一,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

      1.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面对这个论题,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英格尔斯著名的涉及六个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他的结论被人们广泛引用。

      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2]结论十分明显,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都不是根本,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现代化。

      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但人的因素更具根本性。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现代化的蓝图,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社会活动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是社会现代化获得成功的保证。

      2.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英格尔斯在研究中把人分为两种:传统人与现代人。这两种人具有不同的特征。他把现代人的特征表述为12个方面:(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和未来,惜时守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工作和生活有计划;(7)寻求新知识和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3]这12个特征大体可概括为三方面: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性;对社会有信任感,能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英格尔斯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的平均比例是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