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的70年代,在外国已形成了对当时几乎所有教学模式的全面研究,最终在美国B·乔依斯、M·韦尔等人的手上达成了全方位的综合。他们的专著《教学模式》全面论述了当时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的视野逐渐开阔。近10年中,已出版了十多部研究教学模式的论著。查有梁的《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首次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对“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是教学模式,而查有梁研究的是教育模式,显然后者更广阔、更综合。查有梁是从大教育观出发,来研究各种教育模式,有宏观的教育发展模式,有中观的学校办学模式,当然也包括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因为查有梁首次将系统科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模式的研究,并把逻辑、历史、学科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综合审视广度和狭义的教育模式,从而使他的成果更具创造性和开拓性,给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教学模式的研究,应该说是一种横向研究(或叫静态研究),因为他们都是对某阶段以及该阶段之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或教育)模式进行的研究。从科学方法论看,当然还需要进行历史的纵向研究(或叫动态研究),从发展过程和进化序列来研究各种教学(或教育)模式。人们进一步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重组、建构新的有效的教学(或教育)模式呢? 以上提出的新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系统地建立教育模式的问题。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查有梁,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注意教育建模问题。1992年—1993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特别关注国外“建模”问题的研究状况。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国外“建模”问题的研究大多限于学科层次上的研究,如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系统建模、电脑建模等,而且尚不够成熟、不够系统。由此他萌发了写作一本研究“教育建模”专著的念头。 在“模式识别”和系统科学中“整体原理”的启发下,查有梁经过近10年的磨砺,写就了他教育研究生涯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教育建模》。这部近30万字的专著于1998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育建模》的整体结构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查有梁自己提出的“模式论”,在一般模式理论的基础上,论述教育建模的理论;第二部分按照逻辑,应用探索性演绎法从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艺术论、技术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系统地建立多种教育模式(即逻辑地建模);第三部分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应用探索性归纳法研究了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模式(即历史地建模);第四部分按照学科,应用探索性演绎与探索性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五大类科学中各选一具体学科研究教育建模(即从学科建模);第五部分主要是具体案例分析,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建构的案例,既有定性建模的案例,也有定量建模的案例。该书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模式建构的理论》的最终研究成果,适合于各级教师、教育类大专院校学生和教育研究工作者参考。 《教育建模》一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开拓性。作者能站在现实的高度“审时度势”,成功地提出了问题,并明确指出:教育建模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的建模问题,即教育行政领导要学会建构区域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模式——建构宏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所学校的校长要学会建构学校的办学模式——建构中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位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科、所教学生的实际建构教学模式——建构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总之,都要学会建构教育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宏观上建构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会有所变化;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中观上建构的学校办学模式也会有所变化;因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微观上建构的各种教学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建模”,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只有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教育建模”。 如果说教学模式乃至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研究,那么教育建模的研究就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系统研究。从静态的研究走向动态的研究,从局部的研究走向整体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应当承认,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实开全面、系统研究“教育建模”的先河。后来者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方向,不断把教育建模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向更宽广的教育实践领域,从而生发出一棵教育建模的“进化树”来。 第二是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结合”上,即作者把教育建模与教育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论和系统论的研究与教育建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教育建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分析结合起来。这里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而是有创意的整合。这“三个结合”在教育建模研究方法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也为教育建模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是可操作性。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并不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一味在深奥的概念和原理中兜圈子。相反,他将教育模式三原理和教育建模三原理等理论融入自己参与的各个建模实际案例中,让读者阅后很快得其要领,并有豁然开朗之感。特别是在介绍抚顺铝厂中学小学部、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如何建构各自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时,由于作者均作为顾问或兼职教授亲自参与,因而写得具体、生动,破除了建模的神秘感和深奥感。因此可以这么评论,该书与其说是作者“写”出来的,不如说是作者“干”出来的。这本书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各级各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在我国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尤显示出该书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