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素质天平上的砝码:智商与情商*

作者简介:
缪锋 李幼松 朱贵芳 宁德师专公共课教研室、宁德师专教务处

原文出处: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前言

      80年代教育界人士在忧心忡忡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时,关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成才素质中孰重孰轻已持续了很长时期的争论。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举办“面向21 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主题是让孩子“学会关心”。1997年3月25 日《教育导报》刊载王立军在《人才》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事业成功的关键——情绪智商”,与此同时,有关情商EQ的论著与译著纷至沓来,在国内引起了轰动。

      如今教育观念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之际,与智商IQ相对应的情商的提出,无疑在成才素质天平上放下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砝码。

      素质的概念人们都很熟悉,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熟悉不等于真知,接受不意味理解。所以,笔者认为在尚未切入主题之前,有必要重提素质这一作为本文中最基本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一)何谓“素质”

      素质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者“diathesis”〔1〕。〔医〕素因、素质。gouty

      diathesis。痛风性素质。insane diathesis。精神病性素质。 二者“quality”。〔2〕1.品质;质素。2.特质;特性;才能。

      素质概念的中文解释亦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其一,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也指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3 〕一些研究证明,因某种遗传物质的缺失或过量可引起某种心理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是因缺少某种转换酶所致,症状之一是严重的心理迟钝;而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则是由于遗传物质过量,即第21对染色体为三个所造成。此外,性染色体三体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综合症。如XXY 产生男性的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伴发性发育迟滞,偶有心理缺陷,体格异常。其二,素质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4 〕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由此看来,素质有时是被作为与人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理基础而言,即遗传素质,又称禀赋。有时则被视为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基本品质。众所周知,人的发展要以先天的遗传素质作基础,那么,人的教育自然也内在地包括了生理素质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应当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是个综合的广义的概念。

      (二)成才素质的时代要求

      早在中国古代孔子就说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成才要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智育来使人的理性发展和体魄健美。但他们都反对贵族子弟接受劳动教育,甚至认为“身体的劳动妨碍心灵的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认为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是成才的素质要求。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裴斯泰洛齐等进一步提出体脑结合的思想,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已经初步具有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法国的傅立叶说:“协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英国的欧文并将这一思想付之教育实验,但他们没有把它和整个社会的改革联系起来,结果不免失败。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欧文等人的先进思想,根据大工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的人唯一方法。”新中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对他们施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成才素质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的相继改革对成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传统的以升学考试为重点,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以分数的高低代替能力的强弱的应试教育开始被作为一种历史的专门概念而遭到众多的批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竞争已转向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整个中国民族的素质,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关键是教育。

      (三)素质教育就是发展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片追”现象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虽然已有些时日,但素质教育的成效尚不明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生产力落后,“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根深蒂固;二是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招工制度,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三是缺乏完善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唯升学主义和数字游戏仍占有现实的土壤。尤其在贫困地区,素质教育还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还多半以观念的形式被“接受”着。

      应试教育是变相的“八股取士”,与素质教育相比较,表现出严重的缺陷:1.以考试为选拔少数“尖子”学生的唯一手段,“一考定终身”,以淘汰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是教育效能的巨大浪费;2.以智育为上,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单纯的“高分”,诱发“片追”,造成人的片面畸型的发展;3.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由于升学压力导致频繁考试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学生苦不堪言,滋长了厌学情绪,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应试教育是一种给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造成极大危害的教育思想与形式。

      素质教育则是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传统文明去充分、合理地开发新一代的素质潜能,继而创造新文明的系统工程”。〔5〕

      三、成才素质天平上的两个砝码

      (一)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

      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从中国开始的。我国西汉的扬雄,以语言反应速度为标准来判断人的智力高低。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迄今已为世界一些国家采用的“九连环”、“七巧板”也是测定智力的方法。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在我国从西周时就开始了。当时有“乡里选士”与“宾兴之制”。到汉朝叫“察举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了隋朝,为了消除九品中正制的积弊,实行分科取士,并办“科举”与“考试”联系起来,产生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到了明代盛行“八股文”取士。长期以来这种以人文学科为主,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选士制度造就了许许多多呆头呆脑的范进、迂腐穷酸的“孔乙己”。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就是当今“应试教育”的前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