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货币需求这一宏大的课题来说,无论在理论功底方面,还是在方法和资料方面,我们都深感力不从心。然而,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内之研究近乎空白的局面,无疑制约着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不揣冒味,提出问题,做点基础工作,以求教诸位前辈和同仁。 一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理论函数和计量模型。马歇尔和麦金农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方程式)已为大家所熟知,其理论前提与近代中国30年代大体相当(也存在着一定距离)。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我们将在实证中观察,力求结论合理。二位学者的理论函数(方程式)如下: 1.马歇尔的剑桥方程式。 M[,d]=kPQ (1) 其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正常情况下, 名义货币需求等于名义货币供给),k为参数,P为物价水平,Q为产出量。 2.麦金农理论函数。 M[,d]/P=L(Y,I/Y,d-P*)(2) 式中,M[,d]/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收入,I/Y为投资率,d-P*为持有广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可用银行存款利率与零售物价指数之差近似地替代),L所有的偏导数都是正数。〔1〕 若将理论函数转化为计量模型,我们必须掌握国民收入、投资总额、国民收入平减指数、银行存款利率、零售物价指数、和名义货币供应量等6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众所周知, 近代中国统计数据相当匮乏,且又断断续续。这6 个变量的统计(估计)数据同时可以找到的时段实在难得。1930~1936年,是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几年,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稳定,一些难以计量的因素,诸如制度、短缺程度、自然条件、交通、技术等,可近似地视为常量;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可以找到各变量的数据或可近似替代品。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一时期。该时期的数据只有7个样本,实在少了一点, 但如果计量模型在给定的显著水平上能够通过t检验,并且我们不把观察结论推而广之,解释本时期的问题还是说得过去的。 二 现在,我们汇总并推敲一下1930~1936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 表1单位:亿元 年份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际GDP242.5 285.7 294.7 294.6 269.0 290.9 309.4 名义GDP312.0 357.1 329.5 294.6 256.6 287.1 356.1 资料来源:(1)1930年的数字见陈争平《1895~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资金供给》(《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海关两按1∶1.55折算为银元。(2)1931~1936年的实际GDP 数字见叶孔嘉《中国国民收入1931~1936年》,转引自Rawski, ThomasG.,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9.第163页。(3)实际GDP与名义GDP 的转换使用沃尔塞姆指数(详见下文)。 1.国民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争平先生计算了1930年的GNP 数字。考虑到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境外投资(除金融业很少的海外分支机构以外),我们将其视为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学者叶孔嘉先生估算了1931~1936年的中国GDP时间序列数字。 我们将两组数字合并, 得出1930 ~1936年大概念的国民收入时间序列数据,见表1。 2.物价指数。我们用沃尔塞姆批发价格指数近似替代国民收入价格平减指数,用上海、南京、天津和北平几个大城市的生活费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做零售物价指数。详见表2。 表2 指数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 活尔塞姆117.1 125.0 111.8 100.0 95.4 生活费 121.8 125.6 115.9 100.0 96.7 指数1935年1936年 活尔塞姆 98.7115.1 生活费 100.59114.9 资料来源:(1)沃尔塞姆指数转引自刘佛丁、 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第164页。 (2)生活费指数据《中国金融年鉴(民国廿六年)》第97页数字按人口加权平均得出。 (3)两种指数均转换为1933年=100。 3.投资总额。我们采用美国学者罗期基估算的近代方向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时间序列数字。详见表3。 表3 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 投资总额 8.48 8.43 8.65 10.34 12.71 1935年1936年 投资总额12.87 13.98 资料来源:Rawski,Thomas G.,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第245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