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历史分析方法的特征、演进和设计规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成城(1987-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62。

原文出处: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内容提要:

比较历史分析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方法,以相对宏大的视角来比较历史案例,对国家等行为体进行因果解释,并且逐渐重视时间性和因果机制。早在马克思、托克维尔、密尔、韦伯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早已蕴含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思想,但是逐渐学科化和体系化则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历了三代理论的演进,比较历史分析的研究议题从“大历史、大过程、大比较”转向中短时间段比较,研究目标从追求普遍性解释到历史制度主义和机制性解释。比较历史研究的步骤包含了问题选取、变量选择与理论设计、因素分析与因果推断、案例比较与过程追踪、检视理论可能的推广性等主要步骤。随着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完善,比较历史分析也逐渐趋于成熟,研究方法也从最初相对简单地应用密尔方法到进一步复杂化和精细化。比较历史分析为研究中国历史和当代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有助于从一个全球性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变化。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比较历史分析(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CHA)在社会科学中拥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马克思、托克维尔,还是韦伯等学术巨匠都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比较历史分析依靠丰富的史料和精巧的案例比较研究,架起了政治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桥梁,诸如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和历史政治学等交叉学科都需要借助历史比较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这也是质性方法中相对较为成熟和成体系的研究方法。过去关于比较历史分析的文章主要集中于介绍脉络或者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析,本文则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具体的步骤,从而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研究方法。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比较历史分析的四个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从思想渊源出发,介绍了三代比较历史分析的实证分析和方法论的发展与演进。第三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比较历史分析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最后是简短的结语。

       一、比较历史分析的主要特征

       顾名思义,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是一门讨论如何对历史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历史”和“比较”意味着还存在时空两个方面的约束:一个是在时间上,研究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而非当前正在进行的事件;另一个是在空间上,需要存在基于空间维度的比较。而纯粹基于时间维度的比较分析,例如把德国巴登州地区的纳粹时代同战后时代进行比较,通常不被看作比较历史分析;而将其同相邻阿尔萨斯进行比较,则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比较。①比较历史研究的重镇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的官网上对它的定义是,关注因果分析,强调以时间为导向的分析,并使用系统的、基于案例的比较研究。②由于历史传统和自身研究的特性,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标志性特点。

       第一,比较历史分析主要采取宏观以及部分中观的视角,其研究对象也是以国家、社会或次国家行为体为主。因而,一些学者将其等同于宏观历史比较,其中一个代表性的观点来自詹姆斯·马奥尼(James Mahoney)和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他们定义了比较历史分析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在宏观问题导向下试图解释大规模的政治经济结果(国家建设、民主转型、不平等的社会模式、战争与和平等等),关注基于案例的研究,重视以时间为导向的分析和政治过程。③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同样强调在特定的情景下,关注那些宏大的社会问题,对塑造时代的大结构和大进程进行具体的历史比较分析,即所谓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④比较历史分析范例的作品都是从结构角度出发,探索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过程,国家、社会运动、阶级、经济、宗教和其他宏观社会学概念一直是比较历史分析的重点。⑤比较历史分析的研究对象通常是民族国家,但也包括政治运动、次国家行为体、帝国,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包括整个文明和世界体系,许多最具影响力的著作都指出了系统性特征,在这些特征中,结构变量、大规模过程或组织特征通过塑造个体行为体的利益发挥了关键的因果作用。⑥比较历史研究作品关注的主题非常广泛,但都致力于为大规模和实质性的重要结果提供历史性解释,早期先驱者们使用这一方法,提出了关于现代世界的基本轮廓和演变的问题,就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划时代转型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⑦

       第二,比较历史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比较历史案例来进行因果解释,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尝试提供一种普遍性解释,可以理解为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所说的“作为理论平行展示的比较历史”,即将理论用于一系列相关历史轨迹时,仍然可以反复展示其有效性,但历史学家往往较为排斥这种普遍性解释。第二种类型是基于历史情境给出特殊性解释,斯考切波称之为“作为情境对比的比较历史”,它通过比较历史来讨论每个案例的独特之处,分析这些独特之处如何影响社会进程。⑧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历史比较来研究特定案例,即在研究案例A时,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与它相似的案例B进行比较来检验理论(尽管研究者只关心对案例A的解释)。例如有观点认为市民对贵族价值观的接纳导致了20世纪初德国出现自由主义危机,但发现类似情况也出现英国,却没有发生自由主义危机,就可以证伪上述观点。⑨第四种类型则是介于追求普遍性理论和个案解释之间,通过选取特定的背景与情境,比较案例之间的同异之处,对宏观的结构和过程进行因果解释,获得一个带有约束条件的宏观结论。这类演进往往通过较为严格的研究设计,采取求同法和求异法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进行比较历史分析,解释不同社会的演进方式、制度变迁背后的动力,并且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开始成为比较历史研究中的主流趋势。

       第三,在方法论层面,比较历史研究主要采取少案例比较或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由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样本量的约束,而比较历史分析基于宏观视野,以国家或次国家行为体作为分析对象,尤其是在早期现代世界的分析中,样本数量往往只有数个或数十个,因而经常无法使用回归分析等以大样本为基础的定量方法。以中小样本为基础的研究主要依靠布尔逻辑来进行因果推断,布尔逻辑在方法上根据样本量的差异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⑩在少案例研究中(约2~10个案例),最为常用和根本的方法是求异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最大相似性来进行案例研究,即寻找那些只有极少数差异的案例,并且认为这些差异就是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具体案例设计过程中,求异法也时常与求同法共同使用,最常见的模型是以2×2表构建的双变量模型:自变量A和B分别为因变量的Y的必要条件,而两者同时存在时则成为Y的充分条件。在中等样本研究中(约10~30个案例),通常采取QCA来进行研究,因为中等样本已经很难通过对类型学的观察来发现充分或必要条件,而是要通过软件来计算哪些因素的组合可以成为布尔代数意义上的充分或必要条件。(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