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22)04-0008-07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关键在于评价主体[1],在于包括教师在内的评价主体,因此,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尤为重要。遗憾的是,教师评价素养是一个被中国学者忽略太久的话题,其专题研究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期,且属“后发外启型”,虽然近十年出现了加速发展态势,但教师评价素养现有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集中于评价知识与评价技能方面,而教师评价品格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从而使教师评价素养难以得到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求真、求善、求美这三重向度探讨教师评价品格的内涵:一是从求真向度探讨教师将评价工作做好的科学化品格,二是从求善向度探讨教师将评价工作做对的伦理化品格,三是从求美向度探讨教师具有愿意将评价工作做好做对之完美倾向的意义化品格。 一、科学化品格:评价品格的求真向度 (一)直面成效的求实精神 教学评价的基本目的在于追求教学效果之真,不仅包括学生发展之真,而且包括教学达至目标的程度、教学的非意图结果、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等教学事实本身之真[2]。教学评价的求实精神首先表现为教师相信这些教学事实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可被教学评价活动正确把握,相信衡量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在于评价与客观事实相符合[3]。在此意义上,教师须坚持符合真理说,反对共识真理说,因为后者认为教学效果之真仅仅是教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共识的表现,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从而否认了教学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同时,教师亦须反对后现代真理说,因为后现代真理说否认教学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否认教学效果的可认识性,否认教学效果的可言说性。 为求得教学效果之真,教师须具有科学严谨的实证意识和求真态度,从而直面教学效果本身,对教学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须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评价的真理性不仅包括与教学事实相符的符合之真,而且包括实践有效的实践之真和逻辑融贯的融贯之真:实践真理说要求教师将评价结论的科学性交于用户,从学生、家长、社会、管理者等教学评价用户的满意度来判断,交于以后的教学实践检验;融贯真理说则认为教学评价之真不在于评价结论反映了被评价的教学事实,而在于教学评价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支持和彼此连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逻辑清晰,努力使各种评价在相互支持、融洽连贯中形成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描绘教学世界的立体且动态的全景图。为此,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之真的过程中,必须以符合真理说为基础来协调实践真理说与融贯真理说,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评价结论经得起事实之真、有用之真与融贯之真的多重考验。 (二)评价自主的批判精神 追求教学评价之真的前提是有追求真理的自由,这种理性自由既要求教师摆脱外在他者观点的束缚,从而建立起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之真的“自由”,又要求教师在“自由”的同时摆脱自身局限带来的“偏见”,从而建立起超越“小我之见”的“超我之见”。 一方面,应在对他者之见的悬置中形成自由自主的自由意志。他者之见可分为众人之见与权威之见,二者皆不是判断教学评价科学性的根本标准,只有显现自身为自身的教学效果本身才是判断教学评价科学性的根本标准。他者之见的价值在于成为将教学效果本身显现出来的工具与载体,教师借鉴他者之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他者之见而回到教学效果本身。然而,由于他者之见之中的“他者”,无论是众人还是权威,皆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而妨碍着教学效果本身的显现,虽然他者之见亦有助于揭示教学效果的某一真实面目。为此,必须对他者之见进行批判,从而在汲取他者精华以完成教学评价的同时,亦警惕与抛弃他者之见的谬误成分。不但如此,教师一旦进入评价活动,就须将他者之见悬置起来,从而使自身能够不受他者之见影响地直面教学效果本身,进而自由自主地探究教学效果的真面目。这里的悬置不是不要,更不是抛弃,而是教师有意识地终止他者之见对自己自主从事教学评价活动可能产生的束缚,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直面教学效果本身。 另一方面,应在自我批判中将自己对教学效果判断的一己之见提升为各方所接受的普遍性共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个活生生的经验主体,因而不管自己经验多么丰富,都可能像他者那样在教学评价中犯下种种可能的“唯我论”错误。因此,必须对自身进行“先验还原”[4],即努力通过自我批判而将自己的心镜磨明,从而使自己摆脱由自身经验所带来的各种偏见、私心杂念与自身观点的局限性,进而能够以先验主体的眼光而非经验主体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评价活动,警惕并避免各种评价误区,尤其是在独自开展教学评价时务必要谨慎。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先验还原的自我虽然还是个经验主体,但此刻的经验主体却能敏感地捕捉到自身之中的先验成分,从而能以先验主体的眼光看待教学效果,进而使自己的评价结论具有“主体间性”—— 一种人人只要认真思考便会赞成己见的普遍性。 (三)包容他见的融通精神 融通精神与批判精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科学品质:批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自己与他人的偏见、谬误与局限,融通的主要目的则是将各方的真知灼见融会贯通,二者的共同目的在于直面教学成效本身,从而让教学成效的事实本身尽可能多地在自己面前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