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实践对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王先霈(1939- ),男,江西湖口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星云大师全集》对当今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有三个启示:第一,学科建设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众说,力求圆通,力戒褊狭,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片面的深刻”;第二,人文学科立说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求技术化;第三,要注重学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不必过分专注于构建虚玄的、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关心的形而上的体系。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字号:

       DOI:10.19866/j.cnki.cjxs.2022.03.005

       星云法师是一位佛教大师,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星云是非常成功的。他在海峡两岸和所有的华人世界里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他成功的经验,不但对于佛教的弘法者、对于宗教领袖有示范作用,对于从事各种文化传播的人们、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也应该有一些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就文学理论学科建设而言,这种参考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第一,学科建设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众说,力求圆通,力戒褊狭,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片面的深刻”。第二,人文学科立说应该以人为中心。佛学是神学,神学本来是教导人领悟神的旨意,听从神的指引。人学的重点是帮助人安顿自己的心灵。星云的佛学具有人学的意味,文学和文学理论更加应该有鲜明的人学性质,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求技术化。第三,要注重学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传播者所宣说的道理,要能够温润接受者的精神,开启接受者的智慧,启发接受者破除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提升受众的心灵,而不必过分专注于构建虚玄的、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关心的形而上的体系。下面,就这三点,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于第一点,我们不能够一般地反对任何片面的深刻。有些学科和学派,很极端很片面,然而确实有它深刻的一面。但是我们还是想强调,理论工作,要充分意识到学术共同体里边不同观点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周围不同学术立场、学术体系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学术主张,只是学术共同体里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学术著述不应该只是自说自话,独断排他的学说,不会是长期有效的学说。

       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各种文化传统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各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还在加剧。随着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深入和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思想冲突还在加剧和加深。与民粹主义紧密相连的民族主义、激进主义思潮还在不断地涌起。另外,信息的海量和快速的变化,使得学者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这样就催生出了一种现象,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的学术界这些年来,有一种风气就是剑走偏锋,以持论的极端来招徕众人注视。所以许多学者学派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抗性、排他性。

       从历史上说,世界上各种主要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分化出了许许多多的宗派,各个宗派之间理论思想的分歧斗争,此起彼伏。不管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这样的。从这些教派理论的构造,它们立论的基点和论证的方式看,应该说都是各有其偏执。教派之间内部的斗争,有的时候比他们和异教徒的斗争还要激烈。

       星云继承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思想,广采多纳、兼收并蓄,对于佛教、佛学的各种传统,不管是大乘和小乘,不管是南传和北传,不管是密教和显教,不管是顿悟和渐修,全都加以吸收融合会通。所以他就能够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也能够吸引众多的信徒。实际上,人类思想的发展通常是螺旋式的,一个一个的学派常常把螺旋的一小段独立起来,孤立起来,把它拉直了,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极端性。星云的做法是把各家各派融合起来,统摄起来,乃至于把佛教和儒家、道家以及从古到今的西方各种哲学也融合起来。

       这样做使他的人间佛教对更多的人产生了亲和力,这个是特别对我们有启示的。星云说他很赞成宗教之间要和谐尊重,彼此要包容交流,宗教之间应该寻求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星云本人和天主教、道教很多领袖都是很好的朋友,都能够很好的交流。虽然彼此信仰的教义和制度不同,但是宗教关怀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他还说,这个世界上需要不同的宗教,就像读书要选不同的科、不同的系一样,选择自己想要的就好。按照星云这种逻辑,如果说不同的宗教都可以协同发展,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可以协同发展,那么我们文学理论,我们人文科学的不同学派,不是更可以,而且更应该协同发展吗?

       所以那种自成一派的,具有排他性的学说,当然也有它的学术史上的价值,这个我们也不能够否定。但是有很多学派,我们看到历史上它是有高深的学问的,是有很深刻的学理的,是有很严密的一个体系的。可是他却并不见得就能够征服大众,不能够拥有很多的信众。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就指出过,像我们历史上伟大的高僧玄奘大师,他的唯识之学,陈先生说“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①,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像玄奘那样虔诚的教徒,又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为什么他的学说很快就失传了呢?而禅宗却能够有那么广的影响力呢?陈先生指出,六朝以后,道教的发展有一个小高潮,当时的道教对于佛教、摩尼教无不尽量地吸收,所以当时道教的思想能够融通。陈寅恪在这不只是谈宗教,他是想把佛教的这个经验传播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中来。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要走融通诸家之路,然后才有可能自成系统并且有所创获。

       所以,我们的文学理论要有突破,一定要综合各家之长。我对于现在学术界的风气是有一点感触的,现在这个极端之论,搞一个新的、好像与大家都不同的东西,以为别人说的全都没有什么价值。以这个来求名,这不是一种很好的风气。

       关于第二点,佛学是一门学问,里面包含很丰富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的思想。在很长的时间里有不少高僧、佛学研究者思考和探讨的是一些深奥的问题,其中很多是有十分重要价值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有很多是和普通人的生活缺少直接联系的,不能够引起一般人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够要求所有的学术研究都能够为广大人群所了解。要知道学术上有一些东西是很孤独的,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我们的文学理论,最近几十年来,是不是有一种远离普罗大众,甚至是远离人,远离人生,远离人性,离开了生与死,爱与恨,欢乐与痛苦这些根本的问题。文学理论批评的文章著作,不能够使读者得到关于人生的启悟。而星云讲佛法,总是让我们感觉到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我们每个人怎样活,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息息相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