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曼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郭曼瑞(1993- ),女,山西晋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原文出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数千年来争论迭起,但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人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要素,追问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追问人的本质,因此,人学思想的演变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主要依据。探究教育本质不能陷入某一种或某几种教育思想的静止泥潭,而是要在整个历史长河的动态演进中辩证把握。问题不在于教育本质的终极回答是否存在,而在于追问本身及其过程。从教育本质看,教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要在历经数千年的不同教育思想的争鸣中理解教育。同时,回归现实进行整合思考,对教育实践做出符合时代哲学思维特点的启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21)05-0139-07

       一、教育本质及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伴随在每个人身边,“什么是教育”是很多人都能回答出的问题,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教育的适用范围。但“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第一问,却不那么好回答。

       询问“教育是什么”,人们可能会通过回答“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过程是什么”“教育特征是什么”等显性问题一步步逼近答案,但要一下子抓住这一问题最核心的答案,就要看教育的本质了。既然要从教育本质对“教育是什么”进行探讨,那么本质又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本质是事物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1]。《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本质的解释是:“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2]

       然而,事物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其绝对性表现在本质的本质,即本体;相对性表现在现象的本质,即本质[3]。就教育而言,教育本质的本质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如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等。教育现象的本质则聚焦于某个时代的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使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

       文章所要研究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种类教育思想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这一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古今中外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对人的本质、价值和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不同认识。所以,追问教育的本质实质是追问人的本质,“追问‘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的”[4]。因此,文章通过借助不同时代人学思想的变化来把握不同时期教育现象的本质。

       二、探究路径:人学思想

       人学是什么?《伦理学大辞典》解释为:“人学是指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形成和进化、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现代图景和未来等问题。”[5]陈志尚[6]也下过这样的定义:“人学是从哲学思维的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的价值、人的目的、信仰和理想等问题。”

       纵观人类思想史,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人性善恶的争论。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也有了关于人的看法,如第一智者普罗塔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社会的产物”。自从有了自我意识的人出现以来,在“认识你自己”后,不管是男女老少、思想家还是庶民或多或少都对人本身进行过思考。人学在中西方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如今科学的人学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上,尤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马克思的论断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7]。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首先,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以人为出发点,离开人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教育的意义是由人赋予的。其次,教育乃人之生成。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成长的过程。最后,教育是人与人的活动。这既是人是教育目的的方法论要求,又是教育乃人之生成的自然拓展。除此之外,文章选取人学路径来探究教育本质还基于学科原因。人学与教育学具有学科相似性,人学属于社会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而教育学亦是如此,二者都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

       既然教育和人的关系如此密切,回答教育本质的问题,其实就是间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人学是对人的研究,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这一要素上。人学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人学思想的演变也是教育思想本质演进的主要依据。

       三、西方教育思想本质发展脉络

       在西方历史上,人的地位因时、因地而异,反映在教育层面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对人的不同态度和重视程度。人学思想对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其哲学根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展现教育本质变化的发展图景。当然,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探究了七个时期当时主流且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但这七种教育思想却是浩瀚的教育思想中的沧海一粟,每个历史时期和教育思想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该时期也存在其他教育思想。

       (一)古希腊的古典教育

       人学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开始萌芽,早期对世界的好奇孕育出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最早期的一些哲学家主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把“水”“气”等看作万物的本原,人在自然界中,构成要素不是物质就是元素,因此认为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苏格拉底一反之前的哲学家把人简单归结为某种物质的思想,要求把认识活动从外在对象转向人自身,认为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人的意识活动出发,洞察人的特性,也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理性,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将这一时期人的地位抬到最高峰,“人的本性是求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把“人”看作理性的人并且是社会性的人[8]45-46。可见,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成功摆脱人的自然属性,看到了人的理性和社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