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8.002 教育在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找与调整自身的功能与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这是时代赋予人类与教育的现实命题,必须予以正视(杨琴,蒋志辉,何向阳,2019)。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写道,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意义的话,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出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赵祥麟,王承绪,1981)。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牵引着人类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智慧教育是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顾小清,杜华,2019)。然而,何为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究竟是什么样态?内涵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路向何从?这些问题都是当下亟待正视和思考的问题。唯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弄清楚,才能使智慧教育成为点燃心智、启迪聪慧的期待形态,成为突破现有教育瓶颈的一剂良方。 我们团队近年来开展了诸多创造性工作,从智慧教育的内涵、机制、标准与评价等方面架构了一个智慧教育研究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钟志贤,易凯谕,王宏胜,等,2019)。2019年8月28-30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教育专委会主办的“走向智慧教育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暨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参会者围绕“智慧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祝智庭教授的智慧教育学术思想”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热烈的、富有深度的研讨和交流。值此契机,本文以此次研讨会主题及内容为依据,对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勾勒智慧教育的未来图景。 一、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 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信息化”的概念,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育系统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教育系统要素的角色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教育环境、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手段等都在被重新定义。所以,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对智慧教育的探源和解读,这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理论框架的起点和依据。我们团队从IBM“智慧地球”所蕴含的人们对于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星球的美好愿景中,找到了智慧之花开遍各行各业包括教育领域的依据;从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所蕴含的“网络信息空间中的智慧”中,找到了智慧与教育信息化之间的联系(祝智庭,贺斌,2012)。在对“智慧”词义溯源、对“教育”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智慧教育的祝氏定义就水到渠成了。该定义于2012年提出,之后在2017、2018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优化,其文字表述是: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简言之,智慧教育的根本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祝智庭,魏非,2017;祝智庭,2018)。 该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首先,表达了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代表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美好追求。倡导与主张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与创新品质为追求,帮助学生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造、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者,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才观。其次,智慧教育体现为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智慧教学法的催化促导,实际上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变革,建构文化共享(伦理、责任、价值认同、利益观)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实践机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智慧教育倡导采用新的评估模式,在评估方面体现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与发展性,不仅能使评估过程更为快速、直观,还能诊断与检测隐性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使评估不再停留于浅层的识记、理解维度,更能发现隐藏的问题,为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智慧教育呼吁全新的教育环境,该环境要具有智能、灵巧的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并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 据此,智慧教育研究框架涵括基于技术创新应用的智慧环境、基于方法创新的智慧教学法、基于人才观变革的智慧评估三大要素,如图1所示。这个框架明晰了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变革思考:既需要智慧环境(或由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智慧教育云等构成)的支撑,也需要智慧教学法(如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群智学习、入境学习、泛在学习等)的保障,还有待智慧评估(采用基于数据的全程化、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个性化、可视化的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评估方式等)的实践,方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造、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 (一)智慧环境 现代学习环境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增强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逐步进入课堂,并经历了四次变革,即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和智慧学习(s-learning)。在此背景下,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也由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LE),它是数字化学习的高端形态(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