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何以重塑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晓珊,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戚万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教授(山东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字号: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展现出驱动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计划2010(以下简称"NETP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提出了“应用技术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1]的目标。日本《以尖端技术支持新时代学习推进方略》提出,以信息通讯技术和大数据驱动教育创新与学习变革。[2]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说,近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技术寄予重塑传统教育的厚望,期待用新技术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被赋予重塑教育的时代重任,但技术总是表现为有限性,被寄予厚望的新技术并没有展现出重塑教育的巨大力量。对此人们产生了技术能否重塑教育的疑问,近来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3]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由此陷入一种在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之间不断摇摆的周而复始的试错循环。

       本文试图从更加具有根本性的“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的问题切入,对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动力进行历史的、现实角度的分析,探寻技术作用于教育的路径,把握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对技术如何改变教育以及教育被技术重塑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作出回应。

       一、重塑教育的“技术”是什么

       人们对技术变革或重塑教育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或取向。一是“技术应用导向”,强调技术工具在教育及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寄希望于某种工具可以成为驱动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方面产生根本性变革”[4]。二是角色替代导向,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延伸发展出“智慧校园”“智慧教师”“智慧教室”,希望以此代替学校、教师或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对教育的结构性重塑。三是信息传播导向,重视信息在教育中的价值,强调学校在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实现对教育的重塑,即把教育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流当作教育本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产生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也改变了获取和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本质就被改变了,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5]

       针对这几种技术变革教育的取向,有必要探讨技术在教育变革中充当的角色,并进一步分析重塑教育的是何种技术、我们希望重塑成何种教育、信息技术是否能够重塑教育等问题。

       (一)技术应用的教育逻辑

       我们期待技术能够深刻改变教育、重塑教育,这个重塑教育的主体——技术——是什么?目前学界对技术的共识性认识是,技术并非仅仅指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性的实体技术,而是物质性因素与技能、观念、知识、理论、方法、策略等精神性因素的统一体,它既包含物质因素,也包含精神因素,技术是广义的、复数形式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技术的定义,如“技术,不只是机器,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与过程”“技术除了机器设备之外还应包括过程、系统、管理以及人类(非人类)的控制机制”[6]。“技术是人的活动方式,主要解决怎么做的策略、方法问题。”[7]在狭义的教育技术①语境下,人们期待能够重塑教育的技术通常并不是作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统一体的广义的技术,而是教育之外的作为工具、机器等物质性的单数形式的单体技术、实体技术,如我们曾经期待能够改变教育的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狭义的教育技术语境下的“技术重塑教育”意味着,我们将教育的某些功能、活动、方法和策略交由机器或工具让它们代替人来完成,并希望这种新的教育操作方式成为教育的主流方式,进而彻底改变教育、重塑教育形态。在此,我们并不想讨论某种机器或工具能不能改变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探讨这些单体技术是如何进入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在马克思(Marx,K.)看来,技术本质上“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8]。按照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教育技术本质上必定是关于“怎样教育教学”的,重塑教育、驱动教育变革的“技术”应该是关于怎样进行教育教学的技术,本质上它要具有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功能。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关键点不在于是否使用技术工具,而在于使用什么工具和设备,在于怎么使用工具和设备以及为什么使用工具和设备。决定技术教育应用的不是技术能做什么,而是教育需要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在决定把何种技术工具应用于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法问题。”但是,“我们通常却是先选择一种技术工具(因为我们喜欢这种工具),然后才想方设法使我们的教学意图适应这种工具的用途,而不是根据拟采用的教学法选择某一种技术工具——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之举”。为了使用而使用的“工具导向”、工具思维使“教学与技术往往被本末倒置,即以技术为先,而非以教学创新引领技术应用”。[9]置言之,决定技术能否解决教育问题的,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存在于技术背后的教育原理。“唯有建立在一定教育教学或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技术应用才能发挥其促进教学创新的潜能。”[10]与技术工具相比,教育原理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先在性地位、是第一位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是由教育原理决定使用何种技术工具,而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应用什么原理。这种技术应用的教育逻辑决定了教育从来不会因为使用了某种“新技术”而蜕变为“新教育”。技术重塑教育需要“技术应用导向”之外的实践范式。[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