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艺批评是“真批评”的理论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贝,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针对新时代我国文艺批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为解决当下我国文艺批评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真批评”是文艺批评的生命所在,应该完整准确地理解“真批评”的内涵,在文艺批评的特殊使命中认识“真批评”,全面助推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大力发挥文艺批评在新时代对推动我国文艺生态良好氛围的形成以及文艺创作的繁荣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21)06-0146-06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这一主题,对文艺批评工作做了专门探讨,对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和重要的理论观点,使文艺批评的功能更加突显,成为切实推动文艺创作发展繁荣的动力之源。同时,在此次讲话及其他相关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缺乏“真批评”表达了担心与忧虑。笔者认为,对“真批评”的呼唤渗透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之中,这从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等观点中可以得到证明。当下我国的文艺批评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做到“真批评”。“真批评”是解决当下我国文艺批评所存在问题和困境的抓手和钥匙,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于“真批评”的认识和思考。

       一、“真批评”是文艺批评的生命所在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①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指出了批评家“剜烂苹果”的责任,也点出了文艺批评在当下所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没有“真批评”。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批评”呢?

       在笔者看来,“真批评”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批评,面对作品要说问题、找差距、提不足。然而从批评的现实来看,仍存在明显距离。比如,对于“烂苹果”,批评家们评判起来往往比较谨慎,或视而不见,或隔靴搔痒,或干脆忽略其“烂”处,将其吹捧为新鲜香脆的“好苹果”。造成这种怪象的原因就隐藏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彼此是朋友”这句话中,时下“圈子批评”“站台批评”“捧场批评”等都属于这一类。由于这一层关系的存在,批评家们心甘情愿或者不得不心甘情愿地为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作品多说好话,多唱赞歌。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朋友之间的交情问题,也关系着自己的红包是否丰厚等利益问题以及自己在“圈内”是否会更受欢迎等。如此,即使有时是为了临时需要不得不批评几句,很多批评家也早已深谙“批评的艺术”,绕绕弯子、走走过场,有时候欲遮还羞、“似批实褒”。在这样“一团和气”的批评氛围中,创作者、批评者都很受益,何乐而不为。但这绝不是真正的批评。文艺批评重在“批评”二字,这才是批评的生命所在、本分所在。新时代文艺批评价值的重建,必须先从批评家有勇气“真批评”、敢说真话、敢讲道理做起。在这方面,马克思为了言论自由而战斗的一生值得我们敬仰和追随。1842年,马克思在《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说:“书报检查机关每天都在无情地破坏我们,报纸常常几乎不能出版……不过我自己淘汰的文章也不比书报检查官淘汰的少,因为梅因一伙人寄给我们的是一大堆毫无意义却自命能扭转乾坤的废料;所有这些文章都写得极其草率,只是点缀上一点无神论和共产主义(其实这些先生对共产主义从未研究过)。在鲁滕堡负责的时候,由于他毫无批判的能力,又缺乏独立性和才能,这班人已习惯于把《莱茵报》看成是自己的唯命是听的机关报,而我则决定不让他们再象以前那样空谈下去。”②面对投稿人的文章,马克思指名道姓毫不留情的批判姿态给我们树立了典范。批判是马克思理论的生命,没有批判就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思想的交锋;没有批评,也不可能有创作者水平的提高。敢说真话,敢于批评,当是批评者应有的素质。

       没有“真批评”的危害极多。正如鲁迅所说:“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已经干净,那所得的结果倒要相反的。”③这相反的结果,鲁迅在文中没有说下去,我们却可以揣测一二。首先,是作家被永远蒙蔽在一片叫好的欢呼声中,无法探知自己的作品有哪些优点是需要继续坚守的,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努力改正和提高的。只有叫好,作家很可能就陷入一种“原地打转”的困境之中,看似红火了一时,却失去了更长远的艺术生命。其次,对于作品的阅读和接受者来说,在批评家们一片虚假的赞誉的艺术氛围中,他们无从选择,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应该阅读和欣赏的,什么是不值得浪费精力去看的,长此以往,他们也就不再相信批评家的话,或者干脆对作品都失去了兴趣。再次,对于整个艺术环境来说,批评家不能为所处时代的文艺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很可能导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的不良局面。优秀的作品难以被发现,平庸的作品却炙手可热,严重干扰正常健康的文艺生态,挫伤创作和阅读的积极性和艺术追求。虽然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是在很多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了光芒,但封建时代传播条件有限,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不高,情有可原,损失有限。而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信息交流渠道之多、传播之快之广早已让这个世界变得透明起来,没有传播不了的讯息,没有接触不到的作品。若没有“真批评”的正确引导,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将会是比较严重的。更为重要的是,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欣赏优秀作品的诉求日益迫切,阅读欣赏能力也非过去可比,对优秀作品的需求和渴望也就自然更多更高。这就需要文艺批评紧跟时代、健康发展,发挥推介评判功能,起到褒优贬劣的作用。

       遗憾的是,由于批评界不少时候并没有毫不留情地替大家淘汰平庸之作,也没有及时、公允地把优秀作品选拔出来,最终导致很多批评失去了公信力,形同虚设,成为摆设。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普通的读者,有理由享受随便谈论文学的快乐,但一个认真、负责的批评家,却必须努力摆脱阅读和评价上的漫不经心,放弃凌空蹈虚的自由。批评是一种揭示真相和发现真理的工作。虽然进行肯定性的欣赏和评价,也是批评的一项内容,但就其根本性质而言,批评其实更多的是面对残缺与问题的不满和质疑、拒绝和否定。”④缺少“面对残缺与问题的不满和质疑、拒绝和否定”,不敢去毫不留情地“剜烂苹果”,正是当下批评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更多优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没有批评的文学,文学何以健康发展?没有真正的批评,批评又何以在当下立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