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6-0068-12 美国的“特朗普现象”与西欧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引发了人们对当今民主政治与民粹主义关系的关注。不仅后发国家易于滑入民粹主义政治的陷阱,即便在成熟的西方国家,民粹主义现象也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民粹主义在全球崛起”。①在这些民粹主义运动中,民粹主义者以“真正的民主主义者”自居,援引“人民主权”的话语,诉诸“至高无上的人民”,反对建制化的政党或政治精英,要求直接兑现民主的承诺,提出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合法性问题”。这不仅挑战了西方主流的民主价值观,②更凸显了民主与民粹的内在纠缠与深层勾连,重新厘清民主与民粹的关系势在必行。③ 一、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概念与文献述评 在社会科学中,民粹主义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带有不同的语境语义,缺少可以捉摸和一致认可的内涵。在国外学术界,有三种民粹主义理论较有影响:一是政治逻辑理论,将民粹主义理解为一种政治逻辑,即建构人民,甚至将其等同于民主;二是政治策略理论,将民粹主义界定为通过反建制诉求、自上而下的动员而获得并运用权力的政治策略;三是概念化理论,强调民粹主义概念相对于民粹主义理论的优先性,侧重于概念的源起、理论前提等。④ (一)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 鉴于民粹主义是一种“弱核心”或“核心稀薄”的意识形态,⑤民粹主义的最小定义是一种以平民为本位、极其崇尚人民、带有反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崇尚人民并不必然构成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在极其崇尚人民的同时,更是建构了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关系。⑥那些信奉、持有、运用或践行民粹主义价值观的政党、政治人物等,则可称为“民粹主义者”(Populist)。⑦在现实政治中,“民粹主义者”包括政党、政治家、知识分子甚至平民本身,其中,政党或政治家的民粹主义较为多见,他们诉诸人民(平民)、动员“人民”(平民)介入政治过程,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民粹主义现象”。本文所指的民粹主义是一种特定语境或特定场景下的民粹主义,即“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它彰显了民粹主义者对民主及其实现路径的特定认知。本文以英国学者玛格丽特·卡农范(Margaret Canovan)的民粹主义定义为基础,将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界定为一种诉诸“人民”反对建制化权力结构、精英主义价值观及其他支配性观念的现象。⑧概言之,这种民粹主义具有四大“结构性特征”: 第一,诉诸“至高无上的人民”。民粹主义者声称,他们的合法性来自为人民代言,而非为特定的阶级服务。在他们看来,“人民”是民主的最高权威。与此同时,民粹主义者还建构了“人民”的对立面,即分化人民的腐败政党、窃取人民权力的政治精英、破坏人民正宗性的外来族群。 第二,反对建制化的权力结构与支配性的价值观念。民粹主义者以“人民”的名义行事,不仅反对建制化的权力结构,而且还反对精英主义价值观,矛头不仅指向了政治、经济机构,而且还指向了学术、媒体界精英人物。 第三,运用简单、直率、平民化的沟通风格。与传统主流政客不同,民粹主义者反对官话、套话,倡导简单(Simplicity)与直率(Directness)的语言风格;反对神秘主义、暗箱操作与繁琐程序,讨厌那些只有专家才理解的专业术语;反对精英的专业治理,倾向于将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简单化。 第四,依赖激情的政治动员。民粹主义者拒绝僵化的体制结构,倡导草根阶层的自发行动,推崇领袖与支持者的亲密关系。因而,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不是普通的、常规的政治,它带有类宗教的信仰与激情,强调民众对魅力型领袖的忠诚,这种信仰与激情将“沉默的大多数”动员起来,急剧地投入政治,以“重构政治”或“拯救国家”。 在表现类型上,民主场景下的民粹主义主要是政治家或政党的民粹主义运动,这些政治家、政党以极其平民化、反精英、反建制的姿态出现,直接诉诸“人民”反对建制化的政党和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有时夹杂着种族主义或排外主义。虽然诉诸人民几乎是民主社会的普遍现象,每一个政党、政治精英在选票驱使下都会不同程度地讨好、奉承、迎合人民,都会关切人民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但民粹主义者更加注重运用“人民”的修辞以建构“人民”的对立面。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诉诸“人民”就像民粹主义的基本外壳,其他要素则填充其中并使其充满:当反精英要素填充其中时,便形成了“反精英的民粹主义”(Anti-elitist Populism);当排外性要素填充其中时,则形成了“排外的民粹主义”(Excluding Populism);当反精英与排外主义这两个要素兼有时,则构成了“完全的民粹主义”(Complete Populism)。“完全的民粹主义”通常为极右翼民粹主义活动家所有,而“反精英的民粹主义”主要为左翼民粹主义活动家所有,“空的民粹主义”(Empty Populism)则是任何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现代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