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论域·视域:“互联网+”的教学方法论意蕴

作者简介:
张广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哲学研究;葛海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哲学研究。广州 510631;曾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学哲学研究。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多元交流等为显著技术特征的教学存在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相应地,教学价值革新与机制重建、教学思维方式的适应性转换等,构成教学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新的问题领域,新的问题与挑战则呼唤新的教学意识的引领与支撑。鉴于此,需要在诸如学习即联结、教学关系优先等方面,建立起新型教学思维和新的学理视域。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1)01-0048-09

       “互联网+”的兴起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作为基本国策的“互联网+”行动,对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教育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停课不停学”,合理安排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帮助学生居家学习,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互联网+”教学获得了更加普遍的实践意义,也展现出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教学的深刻意义及深远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关于“互联网+”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其所蕴含的方法论层面的意义所做的思考却较少。对于教学的存在与发展来说,“互联网+”既提供新的支持因素,创生新的教学形态,又形成新的问题,呼唤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新思维和新观念,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蕴。鉴于此,本文拟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思想方法[1-2],着眼于教学存在及时代变革,从场域、论域、视域等方面对“互联网+”的教学方法论意蕴问题,作一整体阐释。

       一、场域:教学存在的新形态及其新特征

       (一)“互联网+”与教学存在场域的时代变革

       “互联网+”创造性地生成了一个具有无限容量、无限边界和无限关联的存在场域。在这一场域之中,人们生活的空间区域由原来固定的物理场所扩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由技术支持实现跨越地区、跨越民族和跨越时间的广泛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立了多种节点和网状联系的关系结构体,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变革传统,涌现新姿,以颠覆性的力量重构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基于新时代所塑造的社会生活新形态的宏大背景,“互联网+”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存在场域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的仅限于物理时空的教学存在场域,转变成以现实与虚拟交互依存的双重存在结构为显性特征的混合教学时空界域。在此,教学存在的环境、关系、实体、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教学相关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形成了新的关系结构、运行机制和理念方法,并在持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下迈向发展的新阶段。概而言之,“互联网+”教学,即互联网与教学及教学研究的新融合和再创造,在整体意义上使得当代教学获得了新的存在场域,进而也成就着教学存在的新的样态和特征。

       (二)“互联网+”的多元定位及教学存在的多样化状态

       在深度融合条件下,“互联网+”教学涉及和包含着复杂的多元化的关系体系,相应的教学存在及其结构也同时呈现为多样化的关系状态。

       1.作为特定的信息技术平台

       从技术平台的角度看,互联网由于其融合的、整体的特性,而对教学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乃至人与自己,都产生着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云终端、智能终端设备的加入,更进一步提升了这种影响的水平。而即将来临的5G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将大大提升“互联网+”所引致的新的教学形态的技术品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前景。相关研究认为,基于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万物互联、重构安全等特点,5G将促使教育理念、教学形式等发生转变;5G技术为远程互动教育、智慧校园、远程操作实验室、远程智能教育评测、大规模学习行为分析、全景课堂、双师课堂等应用提供“温床”。[3]作为信息技术环境的“互联网+”,构成了教学信息化存在的基础架构、生态环境和可能空间,同时又诱导着教学系统内部一系列的新的状态生成与形态演化。

       2.作为可能的教育资源库

       互联网在提供待选资源、查询意向资料等方面的潜能无与伦比,作为可能的教育资源库,它能够为教学提供巨大的支持。在全国抗疫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学的网络教学及各类“云教育”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所依托的正是庞大的网络信息教育资源。基于开放和共享的教育资源库,一个蔚为壮观的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教育体系与格局,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春天,在中华大地已悄然形成。这首先是例证,更是盛大前景的端倪。

       3.作为一般的环境影响源

       对于教学的存在与发展来说,互联网内容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既有可能构成基于主体批判能力的教学发展机遇,也有可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影响教学活动展开尤其是学生发展的某种消极力量和挑战性因素。这意味着,对于教学而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互联网+”的环境条件,只有在教学本身具备足够的分析批判、鉴别甄选和开发利用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宝库和教育与发展想象的乐园。作为客观自在的环境,或者说,作为一般的环境因素,互联网对于学校教学具有强大的对象化倾向性和异质同化能力,只要与其关联,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要么成为教学助力,要么成为教学阻力,无论如何,都会发挥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过程与结果究竟如何,端赖教学系统自觉能动的选择与调控意识、能力及其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