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齐戈夫斯基与正统维也纳学派的艺术史方法之争

作 者:
陈亮 

作者简介:
陈亮,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

原文出处:
美术观察

内容提要:

斯齐戈夫斯基1909年接替维克霍夫的教席,但在日后正统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学派历史建构中他基本上是被当做被放逐者,割席相待。学统上关联,学派上切割,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的深层原因要在他们的艺术史方法的分歧之间去寻找。本文以1909年维也纳大学哲学院第二个艺术史教席的继任者选举风波和同年斯齐戈夫斯基的就职演说为切入点,浅析斯氏艺术史思想的主要框架内容及其与正统维也纳学派的冲突。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近代美术史学科孕育于历史研究的母体之上,自创立之初,美术史家就在不同方向上探寻,试图找到复杂艺术现象背后的只属于“艺术”的本质性规律,为美术史学科建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维也纳学派”诸位大家如里格尔、瓦尔堡、施洛塞尔、贡布里希等国内读者都已非常熟悉,而同属于“维也纳学派”早期开创者之一的约瑟夫·斯齐戈夫斯基则鲜为人知。本期陈亮的文章钩沉历史,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维也纳大学美术史教授斯齐戈夫斯基因独立的学术见解被同行排斥,并被刻意屏蔽的历史真相,着重介绍了斯齐戈夫斯基对历史长河中美术规律的深刻思考和美术史学科发展方向的洞见。日常生活中的人工制品,被称为“寻常物”或“现成品”,“现成品”被直接转化成为“艺术品”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艺术现象,但“现成品”被加入艺术作品,成为作品语意的重要元素,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语言方式。尚一墨的文章试图梳理当代艺术中运用现成品的诸种方式和语言规律。墨西哥现代女艺术家弗里达的作品富有独特魅力,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林婧与胡可的文章从理论视角探讨了弗里达艺术中透过残疾生命经验对生理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反思,指出弗里达借艺术扩展了生命美学为残障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主持人 王红媛

       约瑟夫·斯齐戈夫斯基(Josef Strzygowski)于1862年3月7日出生于今天波兰南部的加里西亚地区名为比亚拉(Biala)的小镇一个纺织厂主家庭。他早年先后于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修习古典考古学与艺术史①,1885年在慕尼黑大学以《耶稣的洗礼的图像志》(Ikonographie der Taufe Christi)一文通过博士答辩,1887年又在维也纳大学完成关于拜占庭艺术对于画家奇马布埃(Cimabue)影响的教授资格论文。1892年他成为格拉茨大学的首位艺术史教授,17年后于1909年被聘为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讲席教授,在那里任教至1933年退休,并于同一年在维也纳创立了比较艺术研究学会(Gesellschaft für vergleichende Kunstforschung),这一个学会的通报发行至今。1941年1月2日斯齐戈夫斯基逝世于维也纳。在他24年的维也纳大学任期中,斯齐戈夫斯基指导过的博士论文数量超过130篇,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同时任教的德沃夏克和施洛塞尔②。据贡布里希回忆,他在维也纳大学求学期间听过几次斯齐戈夫斯基的讲座,由于听众人数太多,使他没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在他眼中,“他是个领袖式的人物、富有魅力的演说家,许多人对之洗耳倾听,与施洛塞尔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要施加压力才迫使几个学生去后者那里,以免课堂彻底空荡荡。”③

       然而与当时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斯齐戈夫斯基在“二战”以后迅速被主流的艺术史界所遗忘,他的著作长期无人问津。作为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历史上的几位重要教授和比较艺术学的开创者,虽然在奥地利以及其他奥匈帝国原来的势力范围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从未断绝,但在世界范围内对他关注的真正重新升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迟至20世纪最后十年④。斯齐戈夫斯基声誉在身前身后的巨大反差,两个重要的原因同然是他的种族主义倾向和学术思想的晦涩⑤,然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他与同时期维也纳学派尤其是与其主导人物施洛塞尔(Julius von Schlosser)的紧张关系和最终决裂。因此缘故,虽然斯齐戈夫斯基是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历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教授,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是被作为一个异端排除出维也纳学派历史的。这种紧张和对立关系其实在1909年斯齐戈夫斯基竞聘为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讲席教授的坎坷过程和他随后发表的人职演说中已经表露无遗。鉴于世界艺术史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学界对于斯齐戈夫斯基这个关键人物了解尚少⑥,本文尝试从他在1909年选聘讲席教授的过程和他的就职演说作为切入点,分析他的艺术史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与维也纳学派治学方法的主要分歧。

      

       斯其戈夫斯基像

       这一段学术史上的公案,可以从施洛塞尔重构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一篇重要论文讲起。在施洛塞尔于1934年发表的《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奥地利的德语学术研究百年回顾》(Die Wiener Schule der Kunstgeschichte:Rückblick auf ein Skulum deutscher Gelehrtenarbeit in sterreich)长文中,他以自身为坐标点回溯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史作为一个学科在维也纳的发展,正式将以维也纳大学为根据地的艺术史学派定名为维也纳学派,其核心人物依照执教的先后有艾特尔贝格尔(Rudolf Eitelberger,1847-1885)、陶辛(Moritz Thausing,1873-1883)、维克霍夫(Franz Wickhoff,1882-1909)、李格尔(Alois Riegl,1889-1905)、德沃夏克(Max Dvok,1909-1921)、施洛塞尔(1892-1936),斯齐戈夫斯基赫然不在其列。扉页的赠献题词页显示,撰文的时机是奥地利历史研究所(sterreichisches Institut für Geschichtsforchung)成立80周年,题献的对象则为两人,分别是奥地利历史研究所的历史学家冯·西克尔(Theodor von Sickel)和维也纳大学的艺术史家维克霍夫,题词上写的是纪念他们逝世25周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