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与消解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爱军(1962- ),男(汉),辽宁大连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王富田(1996- ),男(汉),陕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

原文出处:
理论与改革

内容提要: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以话语策略生产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参与公共事件舆论、社会运动等,集体聚合来影响行政权力。网络民粹主义在本质上仍然为民粹主义,其具有民粹主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结合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可以发现其内在机理与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弊端。以此提出改善民生、阶层糅合,话语融合、平衡阶层,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社会组织的赋权,提升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能力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滥觞进行消解,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回归至公共利益的诉求。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0]01-0156-010

       民粹主义源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9世纪的俄国得到了发展,并在历史上有多种表现形态,具体表现为四次浪潮:第一次在19世纪下半叶,具体表现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要求和美国西南部农民尝试控制本地政府的行为;第二次为20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民族复兴运动;第三次在20世纪末的东欧和拉美地区;第四次是21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脱欧公投”和唐纳德·特朗普入主白宫当选美国总统。在民粹主义第四次浪潮的影响下,引发了学术界对其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已然从幕后走向台前。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选举制度上存在差异,所以民粹主义很难像在西方一样出现全国性的爆发,而主要表现在针对社会事件的网络舆论中。根据人民论坛对国内外社会思潮新动向、新趋势的调查,近年来民粹主义的排名逐年上升,排名居高不下。“2015年,民粹主义位列第一,2016年、2017年民粹主义思潮继续占据榜首。在2018年人民论坛评出的国际十大社会思潮中,民粹主义排行第二。”[1]由此可见,网络民粹主义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及其话语权力的诉求

       “民粹主义”为舶来语,与“精英主义”相对立,亦被称为“平民主义”。“民粹”为“精英”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大多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资源为少数精英所持有,与之相对拥有较少社会资源的多数群体被称之为大众。反映人民意志的民粹主义在民粹主义者看来为人民的政治。保罗·塔格特总结道:“民粹主义要求政治上的简洁性和直接性,认为人民利益是一切诉求表达的中心,其核心要素是‘极端平民化的倾向’,是一种对社会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2]网络民粹主义以N倍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反映出来,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构建的民粹主义舆论给政治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隔。

       当然,民粹主义有其多样性表征,既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政治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应视具体情况来判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惟一决定性力量,而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3]不仅如此,民粹主义还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粹主义是一种信仰人民的意识形态,主张人民主权,号召以人民的名义改造精英统治。”[4]虽然民粹主义有多种概念,但核心是强调平等和平民的价值。

       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为民粹主义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成为民粹主义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集散地,并引发民粹主义的流变与异常。民粹主义者利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并借助互联网成为社会主流语境的条件,在网络空间大肆宣泄自身的不满和反权威、反制度、反精英、平民化的理念、鼓动平民反抗精英阶层来表达自身诉求。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也形成了独特的套路,拥有自成体系的话语逻辑和结构。尤其是在拥有一定热度的公共事件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仇富、仇官、反智、反精英情绪。

       民粹主义者只需借助热点公共事件便可生产对应的民粹话语并使其在互联网中扩散。热点公共事件对于民粹主义者来说只是一个引子,与之对应的民粹话语已经预先产生。只要在与热点事件的融入中反复演练,就会形成固定套路、策略、路径,其特定的民粹话语逐步成为话语接受者了解社会关系和个体身份的参照系。大量网民成为民粹主义者这种具有特定话语倾向生产模式的附属品。当民粹主义者认为时机成熟之时,便会制造更加强大的舆论来参与到行政决策中,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以此来实现对权力的争取。

       网络民粹主义是以中年和青年为主的,虽然拥有平等、反抗、维护草根阶级利益的价值诉求,但其在本质上还是底层立场反智、反权威、反精英的情感宣泄,并充斥着群体极化的色彩,所以网络民粹主义缺乏明确的行动模式和价值诉求。辩证地来看,尽管网络民粹主义体现了在意见市场中观点的自由表达,并推动了民主决策,然而,当网络民粹主义裹挟了大量偏激、极端的情绪出现在公共舆论中,会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与国家的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发展与变异。网络民粹主义既有传统民粹主义的特点,也具有现在互联网社会的特殊表现,是对传统民粹主义继承和衍生的产物。对其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有助于从更加高效、精准的角度对网络民粹主义实施消解策略,相较于传统民粹主义,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对立下的暴戾情绪。在网络叙事中,二元对立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常用叙事结构。即用鲜明的批判色彩来故意加强事件双方的对立属性,使事件双方非黑即白。除此之外,“反智”也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大特色。反智即反专家、反权威、反知识、反知识分子,这使得民众与精英、大众与政府被暴戾的情绪所分割。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巨变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等问题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戾气,这种暴戾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宣泄,便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肆意泼洒到网络空间。民粹主义者习惯于通过羞辱、恐吓的暴戾方式来对人进行惩罚。民粹主义者大多出身平民,并且对平民充满了崇拜,不但将底层群众视为社会基础,还认为底层民众的拥护是判断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而且民粹主义者挟民自重,高举正义与道德的大旗,鼓动人民不惜一切手段,无论付出何种代价,必须对“邪恶”的社会精英产生打击。社会情绪的酵母作用被民粹主义者不断煽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网络和社会动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