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一位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透视:来自董士账本(1936-1942)的证据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为鹏,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董士账本是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工作或生活在安徽宿县及江苏常州一带的企业管理者所记录的日常收支账本。本文深入剖析了这位企业管理者1936年至1942年间日常收支和若干重要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家人病、死、殡葬、祭祀活动,下乡收租,书籍购买与阅读,社交礼仪,战时应变及爱国捐献等,透视出账主新旧杂糅与中西融通的文化性格,其行事风格既体现较高的经济理性,又带有深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的具有鲜明的二元特征。账本的史料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深受新旧两种文化的影响,具备多元文化观念的过渡时期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形象,他热爱和平,憎恶战争,心存善念但又逆来顺受,他恪守中国传统的道德礼仪,又善于利用市场机制来谋取经济利益。他的存在,生动而有力地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并非不可兼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抗日战争史特别是沦陷区历史的研究多集中于论述和揭露日、伪的政治欺骗与压迫,军事进攻与经济侵略、资源掠夺等宏大历史事件,而对沦陷区普通民众的思想与生活等具体细节的关注明显不足。不仅仅关于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民间日常生活的研究不够充分,实际上,关于近代以来民间日常经济与社会生活在学术界一向鲜有专门研究。民国学者依据家庭账本对于北平等地工人包括下层职员、小学教师家庭经济收支方面的调查研究,①海外学者依据李慈铭日记对晚清一个京官的经济收支与生活状态的研究,②国内学者关于曾国藩在京时期日常收支的研究等,是少数几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③

      经济史学家对于近代企业家的研究多聚焦于若干重要代表人物,如著名企业家张謇、范旭东、卢作孚、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陈光甫等,对这些著名企业家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及其政治社会活动及其思想观念、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的成果面世。相对而言,对于当时为数众多的普通中小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阶层的研究,则显不足。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如茅盾所著《子夜》能够给读者留下些许印象之外,学界尚少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本文将利用工作、生活在今安徽宿州市符离镇及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一带的一位企业管理人员所记录的账本史料,特别是其关于1936年至1942年间日常收支与生活情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账主的若干重要社会经济活动,透视并剖析其过渡性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行为特征,并力图揭示出战争对其经营活动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丰富学界对于沦陷区中下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的认识。

      本文依据的是从民间收购的一套账本,共两厚册,并附有少量夹页。该账本记载时间自1936年1月到1942年2月,共持续6年,除个别月份漏记之外,共包括57个月的完整记录。记录内容主要以其日常收支为主,主要采用日记账的形式,总记录达2 497条,平均每月记录收支44条,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个人日常生活收支账本,另有少量杂页包含有行情记录、通讯地址、专项支出(房屋修整、丧葬)、礼品单、祖宗墓地、土地收租的信息,个别账页中还留有作者的旅途抒怀和人生感慨等文字记录。④

      账本记录方式采用了比较严格的中国传统记账方式。账本系采用当时市面比较通行的专门印制的腰格通天条账式,记录上采用传统的四柱记账法,⑤首行记录上年余存金额及开始记录的年代(民国纪年)与月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上半栏记录各项收入,下半栏记录各项支出,然后在期末(在月底或年终)进行总结,注明结余或不足及其金额。在日期的使用上,本账本严格按公历纪年,只在个别地方特别注明“旧历某月某日”。在上半栏收入项上,一般会详细注明该项收入性质如薪金、饭食补贴,某商号红利或利息、房租、办公费用及津贴、作中费用等名目,个别地方会特别注明具体的日期及经手人等信息。在下半栏支出项下,会详细记录各项支出的性质,如洗澡、修发、买米、面、鱼、肉、水果、点心,书籍字画,出门旅行的车票、住宿及就餐的费用,房租、邮寄费、学费以及给亲友礼金,给茶房及学徒的赏金,上坟、堪舆,算命、看相、布施、慈善捐助等,通常情况下只是记录各项支出的花费金额,但个别地方会详细记录消费的具体数量,如鱼多少斤,米面多少石多少斗,鸡蛋多少个,这为物价史以及生活水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购买书籍字画等方面,也会偶尔记录所购书籍及字画的名称。账本主人显然受过严格的传统记账方法的训练,账本中许多月份常使用雅称,如称一月为茄月,七月为巧月,八月为桂月,十月为菊月,日期的写法多为连笔的汉字,汉字“一”因为防止篡改而写作“乙”,数字的使用也是当时中式簿记比较通行的苏州码字。这些记账方式与数字用法均同本文作者之一此前研究过的传统商号如出一辙。⑥

      一、关于账主职业、身份及活动地点的考证

      如何确定账本主人的姓名、身份及其活动地点,是本文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账本中并未清楚说明,但所幸账本自身留下了大量可供破解的信息。经过考证,我们认为账本主人名董士沅,本是江苏省武进县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带),抗日战争前至1939年外出经商,在一家总号设在上海法租界,在安徽蚌埠、宿县等地设有分号的商号工作,工作地点在安徽省北部宿县境内符离集镇(今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账主应该是商号所属符离镇一地方货栈(很可能是一家粮栈,至少粮食是其经营的重要产品之一)担任掌柜或主任等职位的基层企业管理人员。1938年之后,因战争影响,货栈关张,账主留守年余后终因复业无望而回到老家,依靠出租资产、股利、房租及与人作中等勉力维持其中产阶级的生活。⑦兹详述考证过程如下:

      (一)关于账本主人(以下简称“账主”)姓名及前期活动的地点的考证

      账本中多处出现与账主生活相关的地名,如账本第一册第8页,记“付家用,洋四元”右侧注有“宿处汇”三字。⑧不过我们还难从中推知此处的宿之确切所指(除了安徽省宿县可能会简称宿处之外,另一种可能是江苏省的宿迁县)。所幸账本第一册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父亲去世后奔丧回家及返回工作岗位的情况,另外还记录有他往返回乡参加其岳父殡葬的情形。

      如账本第一册第22页,11月初二记录:付大殓各费洋52元,在旁有注:“父亲于十月三十日午时仙游,正三朝入殓。沅在符栈,得电回里,星夜驰归,不能一面,泣血痛心,呼天抢地也。”此段记载中首先透露了账主的名字:“沅”,在其他地方亦写作“源”,另有一处还有提到“士源”与其他亲友一道查看地租的情形,加之有一册账本封面中有题有“董士记”三个字,笔者据此推断账主姓名应为董士源(沅)。

      其次,账本提到的工作单位,只是简单称为“符栈”,其中“符”当为地名,结合下文的材料可以推断其为安徽省宿县之符离镇。⑨“栈”者,货栈也,应属一种专门从事客货储运的商业机构。

      账主提及其从符栈星夜回家却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情形,似乎其老家离工作所在地并不太远。不过,这里并未提到其所乘坐的系何种交通工具。但其后不久,账主有一次回老家参加其岳父葬礼并乘坐火车返回符栈的记录,因当时天气变化剧烈,作者详细记载其返回符栈的路途情况,账本第一册第32页至第33页中写道:

      源因岳父举殡,回里办理安葬一切之事,事毕回符栈供职。由家至车站,天时阴霾,至站后不意大雪纷纷,一路之上,至南京下关时风雪未住,渡江至浦口车站上车之后,雪略小。天明时过蚌站,风雪已止,气候甚寒。至固镇站,天际红云朵朵,旭日高照,精神为之一振。源旅行往返,逢大雪纷飞,为第一次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