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评之问的批评之道器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论坛

内容提要:

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进入文化强国战略推进的黄金时期,批评理所当然也进入了“批评的时代”,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基于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文学评价机制功能作用发挥,从“批评之问”入手对症下药,回归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本位;从“批评之道”追根溯源,重构批评精神和批评传统;从“批评之器”落脚以夯实批评基础,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构成批评之问—批评之道—批评之器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与内在逻辑,形成新时代批评发展之势。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发展寄予厚望,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和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可谓吹响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进军号,文艺发展进入“文化强国”的辉煌时期。批评理所当然首当其冲,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仅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批评作为文艺评价机制,具有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功能作用,对文艺创新发展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文艺批评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①这是坚持党对文艺工作领导具体落实在文艺批评上的体现,言简意赅地阐明文艺批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价值地位及重要意义。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就是要将其落实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实际行动上,开创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讲话不仅创造了文艺创新发展的最佳机遇,而且也提供文艺批评发展前所未有的良机。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②,不仅指出批评的重要性,而且强调批评的复杂性及专门研究的必要性。前后相隔七十多年的两次讲话精神可谓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即可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亦可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表达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形成新时代文艺及批评创新发展及崛起之势。本文秉承讲话精神,针对当前批评发展现状,从批评之问出发、回归批评之道、落脚批评之器的三维一体视角,对当前批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深入开展文艺批评的专门研究。

       一、基于问题导向意识的批评之问挑战

       所谓批评之问,指文艺批评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即针对当下批评现状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分析原因、探寻对策、确立方向路径。尽管批评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转型过程中取得许多成绩,但仍然不能掩饰其当下存在某些不足与问题。尽管对文艺批评的诟病无论是来自外部声音还是来自内部声音,也无论带有愤青意识还是忧患意识,确实需要加以辨析与区分,以明确问题症结和关键所在,但批评滞后于文艺发展的问题毋庸置疑。甚至将当下批评置于新时期以来批评发展历程中审视,也不难断定失却上世纪80年代批评的锐气和雄风,批评滑坡、困乏、焦虑、缺位、边缘化等责难声并非空穴来风。毫无疑问,批评存在问题众所周知,诸如疲软乏力、缺席失语、自说自话、捧杀棒杀、零散碎片、规则失范、标准偏移、价值迷失、意义消解、功能退化等,甚至在一片众声喧哗声中也不乏批评内部自我反省的质疑声。“更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批评内部:一些批评家似乎丧失了必要的信心,他们对于批评的前景忧心忡忡。批评家的脸上时常浮现出悲观的表情,自嘲成为一种无奈的策略。他们习惯地说,批评已经‘失语’,陷入了‘危机’——‘失语’或者‘危机’正在成为两个时髦的反面形容词。”③纵然批评问题存在现象可以罗列一大堆,但关键在于找到症结,才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针对当下批评状况及其存在问题,习近平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这就抓住批评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批评问题症结在于缺失“批评”,即缺失批评之所以为批评的“批评性”,缺乏“批评精神”,缺少敢于批评与“讲真话”的勇气,从而导致批评功能作用弱化及其地位边缘化。

       从当下文坛出现的一些乱象以及创作存在某些不足与问题角度来看“批评之问”意义在于:一方面,创作存在问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批评并未尽职尽责,批评缺位失语使得创作存在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纠正,甚至放任错误倾向泛滥,造成不良后果,由此可见创作存在问题折射出批评乏力问题;另一方面,创作存在问题显然也能够说明批评自身缺乏问题意识,未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甚至思想混乱、麻木不仁,导致文学评价机制的“批评之问”缺失。习近平讲话中针对创作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些创作问题,确实不仅需要作家反省反思“精品何在”“创作精神何在”问题,而且也需要批评家反思反省“批评何在”“批评精神何在”问题。批评在文艺活动中缺位、失语、不在场、无所作为就是失职,其实也是文坛存在某些乱象及其弊症顽疾的构成部分,创作问题必然关涉批评问题。由此而论,“批评何在”必然产生“批评何为”的质疑,从而引发批评内部自身问题叠加以及价值取向和评价取向紊乱,最后导致在“批评为何”问题上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解决文艺批评存在问题,必须抓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这个纲,纲举目张地解决“批评何在”—“批评何为”—“批评为何”的问题症结,回归文艺批评作为批评的“批评性”本位,回归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轨道,回归批评精神及批评优良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