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9)08-0044-13 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研究主要是回顾和反思1949年至2019年间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历程,总结新中国教育史学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并展望其发展趋势。本文以对政策、学科、教材、著作的文本分析为中心,从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形成五个阶段全面呈现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1949-1957年) 从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到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史课程,从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的讨论到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教学计划的颁布,从1956-1967年发展教育科学规划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新中国教育史学科伴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制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和发展。 1.转型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旧教育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发展。从中国教育史学科来看,新中国最早的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和教育史研究是从自主编写油印本教材开始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在1953-1954年间编写了中国教育史教材并进行了校际教材交流①。这些油印本教育史教材对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方法、教材体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既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史工作者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学术尝试。从外国教育史学科来看,培养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学习苏联教育史工作者对于教育史教材建设、教育史研究方面的工作经验,成为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译介苏联的教育史教材到聘请苏联教育史专家来华授课、亲自指导,外国教育史工作者(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工作者)全面开启了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历程。“这一时期的外国教育史研究遵循唯物史观,在强化学科的党性原则和采用阶级分析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学科发展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但由于‘左’的干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科发展相当迟缓,比起二三十年代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赶不上。”[1]可以说,新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正是从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开始的,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全面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过程中出现和形成的。 2.唯物史观: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定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杨贤江撰写的《教育史ABC》是“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教育史专著,它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本,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本,杨贤江同志的贡献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这本书还只是初步研究,不免有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开创性的,是前无古人的,是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升起的第一面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教育史研究的曙光和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教育史的指导思想,几千年来各种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对立的教育理论、教育事实才不再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杂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物,人们对教育发展历史的认识才得以避免表面性和主观随意性,教育发展的规律才得到科学的说明,教育史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能,杨贤江同志则是第一次使可能成了现实”。[2]《教育史ABC》与之后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成为体现杨贤江唯物教育史观的代表性著作。依据杨贤江的理解,教育史研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记述教育家的事迹、教育家思想的派别,更应该说明教育性质的变迁、变迁的根据和“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之间在变迁过程中的关系变化。与此同时,以米丁斯基(《世界教育史》)、康斯坦丁诺夫(《世界教育史纲》)、沙巴也娃(《教育史》)、崔可夫(《教育学讲义》)、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哥兰塔(《世界教育学史》)等苏联教育学者所撰写或讲授的教育史著作为依托,教育史工作者开始了解和学习苏联教育史理论知识。苏联教育史学说对新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依据五种社会发展形态的观点划分教育史发展阶段,运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去展现教育思想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评判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依据教育学理论范畴和框架去构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3]。 3.以俄为师: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学术努力 学习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是建设新中国教育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教育系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也需要参考苏联的教育史教材。在“以俄为师”的教育背景之下,苏联教育史教材不仅满足了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从教育史教材体系上为新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建构提供了学术参照。在翻译苏联教育史著作的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杰普莉茨卡娅讲授教育史课程,并根据讲授内容编写成《教育史讲义》(上册),供高等师范学校外国教育史课程讲授使用,新中国教育史学者迈出了借鉴和吸收苏联教育史研究成果的重要一步。《教育史讲义》“导言”中指出,教育史是研究人类历史中从古到今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教育史的任务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出发,来阐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各国的教育、教育机关与教育理论的状况和发展;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直接的联系,所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教育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于,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各国的教育和学校的状况、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思想领域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教育史是真正科学的教育史,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的。总之,以学习和借鉴苏联教育史著作为基础,教育史学界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面学习借鉴苏联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就是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其结果是忽视外国教育史史料建设,过分强调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色彩”[4],致使教育史几乎成了政治思想史和哲学史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