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古今之变与教育性对话的意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 ),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真正的对话乃是要唤起个体现成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激励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以独立、平等为核心旨趣的现代性对话理念是教育性对话的基础,那么以个体精神的开放性为核心的古典对话理念则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民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相互承认、彼此开放、真诚聆听是现代性对话理念的实践形态,那么个体充分地敞开自我、接纳异质性事物、乐于转向更高事物正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古典路径。对话的展开不仅要关注现成自我的实际状态,更要关注理想自我的可能性,通过对话让自己变得更好乃是教育性对话的根本旨趣所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9)07-0018-15

       对话,就其日常意义而言,就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人活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孤立地成人,人之为人显现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依托于他人而成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走向他人。对话意味着个体从自我走向他人,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而敞开各自的属人性,对话也因此而成为我们显现为人的基本实践。这意味着对话首先是作为个体成人的手段,即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走向他人而敞开自我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对话又是个体成人的目的,也即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成人乃是要把自我与他人联结起来,充分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人性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孤立而静态的生命属性,而恰恰是彰显在人与人之间,因为人与人相互影响、彼此激励而发生的、生动的生命实践姿态。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与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与由此而来的彼此改变,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对话的意义就是要促成彼此之间生命的磨砺与浸染,使得个体超越孤立的存在,而在更高层面达到生命的融通与共在。

       一、对话的古典意蕴:引导个体心灵转向美好事物

       据第欧根尼的记载,苏格拉底在一段狭长小道上遇到了色诺芬,并伸出手杖挡住他的去路,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在得到回答后,苏格拉底又提了一个问题,问在哪里人们可以变得美好和善良。他完全弄糊涂了,于是,苏格拉底说:“那么,就跟我来学习吧。”自此以后,色诺芬就成了苏格拉底的追随者。[1]这段故事虽然短小,却富于苏格拉底意味。换言之,苏格拉底对话的旨趣并不是诸如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这些具体性的生活事务,而是人们何以变得美好和善良。显然,苏格拉底对话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问题,或者说技术性的知识主题,而是事关人生重要问题的知识,即关乎美善事物的知识。

       苏格拉底对话究竟如何展开?我们先来看色诺芬写下的苏格拉底就个人教育实践与安提丰的一段对话。安提丰说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不接受酬金,可能是一个正义的人,但绝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苏格拉底回答:“安提丰,正如别人所欢喜的是一匹好马、一条狗或一只鸟一样,在更大的程度上我所欢喜的乃是有价值的朋友;而且,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讨探索,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为是极大的收获。”[2]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其写作相对务实,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这段话表明了苏格拉底教育的中心——凭借朋友式的交往,以传授、介绍、共同研讨探索、摘录、彼此帮助等方式,一起来分享“好的东西”“好的事情”。如果说对话的基本形式乃是一起讲授交流、共同研讨探索,那么对话的基本指向则是对好的东西的发现与由此而来的个体德行的增长。换言之,苏格拉底对话的中心正是如何引导个体转向美善事物。

       苏格拉底受精灵驱使,进入城邦,与那些标榜智慧的人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不断以反问的方式引导个体在否定既有经验之时转向对事物普遍性的诉求。由于苏格拉底自认无知,同时他也从不给对方以廉价的知识,对话的结果乃是让对方陷入更大的迷茫。显然,在苏格拉底对话中,对话的过程并不是苏格拉底简单地说服对方的过程,而是让对方在否定自我既有经验、意识到自己无知的过程中让自我心灵转向美善事物,以此促成个体灵魂在自我否定中的自我跃升。反诘式的对话之所以必要,乃是因为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要反对的是以智者为代表的教育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有知识,但实际上是把个人性的、经验性的知识当作了普遍性知识,与此同时,他们并不足以引导年轻人德性的增长,却自诩可以教导年轻人。所谓智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智者的技艺貌似智慧其实不是智慧,所谓智者就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3]。苏格拉底所要做的就是激励人们如何切实地转向真正的智慧,而非眷顾于一己私利。“即使最顽固的政客或智者在公共场合不会听哲学家的,但是他们仍然是人,在私人场合可以被鼓动。他腐败的硬壳能够被刺透,生存的焦虑能够被触摸。对话是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每个想阅读它的人都容易受影响。通过对话的工具,苏格拉底和单个雅典公民之间的谈话得以继续。”[4]换言之,苏格拉底就是要以反诘式对话与雅典公民对话,以刺透他们为习俗与权威所围裹的“腐败的硬壳”。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苏格拉底与人对话,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不同的观点或某种确定的结论,而是如何引向个体对自我的探寻,也即通过反诘而让个体在对自我既有观念进行质疑甚至是否思的基础上,达成既成自我的敞开,进而让人认识到自我在事关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的相关知识上其实是近乎无知的。所谓“认识你自己”,就是一个人要认识到自我对“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问题”的根本性的无知,由此而把自我置于不断地求知事关人生的知识与智慧的状态之中,从而把自我人生建立在不断地理性探寻之中,使自我过一种自我省察的生活,这种对自我人生不断的理性探寻本身就构成了个体人生的德性。正因为如此,真正的美德乃是一种知识,由此而使得个体人生尽可能超越习俗与感觉的偶然性,而建立在理性之审慎的基础上,由此使得个体人生尽可能地超越偶然性而臻于理性之必然性的完善。这里提示我们,苏格拉底对话真正的目的乃是唤起个体灵魂之内在对话,由此而激励个体人生的智慧之爱,促成个体精神的不断生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