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9)01-0019-08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1.002 一、绩溪上庄与胡近仁一族 上庄,旧时亦称“上川”,因位于绩溪县的常溪上游而得名(与上庄相对的是下游的下庄,即今宅坦)。宋太平兴国元年(976),绩溪划定乡里,上庄所在地区归修仁乡管辖。元朝在宋代十乡建置的基础上再划分十五都,修仁乡改名修文乡,上庄隶属于修文乡八都。清初县境合并为三大直辖乡,上庄属北乡八都。宣统元年(1909),全县裁撤直辖乡改设自治区,上庄划归绩溪县第三辖区八都。在1939年撤保建乡镇后隶属于龙井乡,1941年曾因其为胡适故里而改名“适之”村,但不久又改回上庄之称①。 上庄村位于徽岭以北的绩溪县境西陲,南邻歙县,西接旌德,“于歙为尤近”②,是传统时代沟通徽、宁两府间陆路交通的咽喉要道,客商来往非常频繁,也因此成为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重要据点。上庄村三面环山,中部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平缓,传统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茶、竹和桑树。上庄村周围分布着瑞川、余川、择里、金山、宅坦等自然村落。 上庄是一个典型的单姓聚落,胡姓为该村的绝对大姓。据宣统《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序载,“胡里迁翚北,迁杨林,迁上庄,其始迁上庄祖曰七二公,是自以来阅二十五世,六百余年于兹矣”③。虽然族谱中对七二公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时间上推断,胡氏定居上庄大约在元大德至延祐年间。经过600多年的宗族繁衍,上川明经胡氏共分出14个支系,108个支派。至太平天国战前,上庄胡氏人口已达6000人左右④,清代名儒胡桂森、“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天注、民国著名学者胡适皆出于该族。 胡近仁属于该族第七系元美公派下,谱名祥木,更字堇人,号松臣,又号晓筠,生于光绪丙戌年(1886)八月初五。《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载:“祥木,元美公派贞照公之次子也,光绪癸卯入邑庠,乙巳科试,以一等第一名补廪。”⑤胡近仁在业儒中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并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和史学天赋。对此,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称赞他“学传家弄,幼读楹书,誉满胶庠,群夸椽笔”⑥。1923年,胡近仁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一文,以大禹身份事迹的考证为例,就顾颉刚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古史虽然庞杂,但只限在尧舜以前,若尧舜以后的史料,似乎比较稍近事实”⑦。胡适对于这次顾颉刚、钱玄同、刘掞藜和胡近仁四人的古史讨论,予以高度评价:“这一件事可算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极可喜的事,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一定不亚于丁在君先生们发起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这半年多的《努力》和《读书杂志》的读者也许嫌这两组大论争太繁重了,太沉闷了,然而我们可以断言这两组的文章是《努力》出世以来最有永久价值的文章。在最近的将来,我这个武断的估价就会有许多人承认的。这一次古史的讨论里最侥幸是双方的旗鼓相当,阵势都很整严,所以讨论最有精彩。”⑧除史学以外,胡近仁还精通音韵和格律,生前著有《奈何天居士吟草》诗集,虽未出版,但从村志、县志和族谱中搜集到的几首诗词来看,或睹物思怀,或直抒胸臆,可以说是意深境远。 胡近仁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于弱冠之年便主持了本族宗谱的纂修工作。在修谱过程中,他始终秉承“修谱之要,首在剔伪,次则阙疑、查访、校对,四者并重。旧谱非有确据,不敢轻为删改”⑨的原则,并对照本族仅存的乾隆谱,确定宗谱的架构和内容。在历经两年后,该谱于宣统三年付梓。全谱共分为三卷,卷首凡例、修谱名目等,卷上诰敕、遗像、列传、学林、仕宦、善行、文苑、列女等,卷中世系表,卷下规训、存旧等,卷末跋、后序等。《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修成后受到族人和方家的一致好评,也使得胡近仁才学之名气在当地各乡传播开来,一些欲重修宗谱的家族纷纷前来聘请他担任主纂。胡近仁先后主纂了邻村的四部宗谱,还协助旺川曹氏修成《曹显承堂支谱》。他在撰写《坦川洪氏宗谱》谱序时提道:“十余年来,唯数辑谱乘,始自本族,继修余川汪氏、金川叶氏及歙县之竹溪、谷川,本县瑞川诸柯氏合谱。以为纵未怀铅握椠,克酬夙愿,而借谱牒之修,或亦足申吾说于万一,以是殚智竭虑,不惮再三。”⑩ 胡近仁之所以有较高的国学修养,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他儒商家庭的出身。胡近仁的曾祖父胡敬德,字景棠,一字五兴,生于乾隆壬寅年(1782)二月十一日,曾在五口通商后从事洋庄茶贸易,并通过捐纳获得“国学生,诰赠奉直大夫”的身份。胡景棠生有三子,长子锡诰、次子锡印和三子锡祥,其中次子胡锡印过继给兄胡成德,而他正是胡近仁的祖父。胡锡诰、胡锡印、胡锡祥兄弟三人皆继承家业从事商业贸易,并在当地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歙绅吴士杰撰有《荫林胡公传(附杉林公)》详述胡锡印的生平事迹,其文曰: 歙与绩接壤也,而上庄在绩之西偏,于歙为尤近。往时父老自绩来者,为言上庄荫林公先辈长者,其后以负笈槖笔再至绩,绩人士又时时道公行义,私窃向往其为人。已而内交公之文孙堇人,因益习公之生平及其所以训厉于家者,乃始克载笔为之传焉。 公天性仁孝,笃宗族,周急难,勇于为义。幼奉父命,出后伯母节孝曹太宜人,惋愉色养,能曲得其欢。弱冠挟计然策,客游上洋,缜栗自将,已为婚,友器重,交相推引,公顾慨然叹曰:“吾母数十年茹苦含贞,今老矣,膝下仅吾一人,身衣手线,寸草春晖,且本生父母亦春秋高,奈何千里远游久客,以戚堂上乎?”是时初启关为五口互市,公生父景棠公尝居茶贸迁各国。公既归,衣邻步昵,曲尽孝养,且恳恳服劳,刻苦策励,以故业隆隆日起。久之,复偕其昆季,营别业于旌德三溪。三溪,故军民杂处地,车轚桴互,奸宄无籍者往往潜伏其中。公熟察人情,善结纳,择英杰之士,折节与交,而又重然诺,喜推解,以故群情詟服,曰:“胡公长厚,吾不忍欺也。”其后父兄继卒,公更主家政杂务,敦睦干济,虽以商往来旌绩间,而恒以尊祖敬宗为念,族中重建寝祠,襄董工役,不辞艰苦。又倡建其顺堂支祠,且捐金数百,恢拓基域。至于谋窀穸,除道路,营祀产,公家之事皆知无不为。尤慷慨,好施与,尝贷泾上吴侍御拙庵金数百,已而吴卒,公即柩,焚其券。族人有同公贾铁甕者,归途溺于江,公闻之,即出千缗产,恤其孤嫠,曰:“睦姻任恤,吾夙志也,况同袍乎?”其家感临存,涕泣称道弗既云。上庄山邑也,层峦复岭,地狭人稠,所蓺谷恒不给十一,翔踊倍他处。值西寇后滋以凋劫,往往饥号塞听,而巨室富家类厚自封殖,无毫发措念,独公与其季杉林公轻财好义,每自外运粮后,脧直以粜,又置糜通衢,以饩族党及佽孤寒者之脩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