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上海解放了,全国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半个世纪的路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上海,它的过去曾经是近现代中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的斗争精神;它的今天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标志,折射出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历史进程。 50年上海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轨迹,表现为三次重大的转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中国过渡时期经济的转变,从过渡时期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变,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这一历史轨迹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我们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性。 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中国过渡时期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近代上海崛起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出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需要,利用商品和火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上海作为《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西方列强作为抢占中国市场的桥头堡,作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主要场所。 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强行进入,一方面冲击了上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传统手工业和民族经济;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开拓和西方生产经营方式的进入,又为近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这样,就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二元结构的状态:现代部门(以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为基础的城市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基于传统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乡村农业部门)的同时并存。前者在相当程度上是西方殖民政策的产物,受制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和全球战略;后者仍然为本土的传统势力所控制,保留着原先的封建剥削关系。 上海在这个二元经济结构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一方面较快地接收了西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并且逐渐具备了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等近现代城市功能;但是,另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操纵,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主要特征 上海,作为旧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一极,集中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和发展特点: 第一,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得到畸形发展。 旧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贸易是其中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口岸是最主要的城市功能。据历史资料显示,上海的批发商业曾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出口总额占四分之三以上。 物流产生了对资金流的需求,上海在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口岸的基础上相应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当时,控制全国经济命脉的大银行总行几乎都设在上海,就连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也占了全国的五分之四以上。此外,上海还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金市场和股票市场。然而问题在于,无论进出口贸易还是外汇资金融通,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操纵和控制。例如,外商洋行经营的贸易占了总额的五分之二,外商银行经营的进口和出口押汇都占总额的一半以上。 第二,产业资本相对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 甲午战争后西方国家开始直接开设工厂,外国资本在上海工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一度占到五分之三以上,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也相继集中于上海,致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发展。旧上海的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工厂总数、产业工人和工业产值都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抢占中国消费品市场,其二是就地加工原材料再出口。所以外资工厂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即使办了一些重工业,也主要投资于与外国商品倾销有关的轮船航运,以及船舶修造厂。官僚资本主要办了一些具有军事性质的重工业,民族资本则因重工业投资多、回收期长、技术要求高等原因而无法进入。因此,旧上海的工业门类虽然齐全,但内部结构很不平衡。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火柴等八大行业,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以上。机械制造业却十分薄弱,根本无法为中国工业化提供成套设备。 第三,市场秩序十分混乱,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是一种畸形的结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畸形的形态。由政治强权和经济实力双重支撑着的外国资本,不仅操纵上海的金融、进出口贸易、航运、码头、仓库、房地产等业,而且对上海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外汇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对国民经济进行垄断,肆意巧取豪夺。民族资本艰难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受压迫、受打击的命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开放外汇市场实行“盯住的低汇率政策”,导致外贸入超激增,国内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后来出于内战需要大量增发了通货,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形成了“工不如商,商不如囤积,囤积不如投机”的局面。接着又强制实行所谓的“币值改革”和“限价法”,把工商各业的金银外币和外贸商品掠夺一空。民族工商业元气大伤,无力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解放前夕,外商资本收缩转移,官僚资本大量卷逃,民族资本已经衰败,上海的经济陷入了严重困难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