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知识分子与审美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09 李春青,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趣味总是与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知识阶层紧密关联。知识阶层或广义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他们被具体的社会条件所规定,经常表现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特定功能。如果不算上古时期的巫觋、部落酋长或祭司,广义的知识分子经历了“贵族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等阶段,今天则处于向着“大众知识分子”转换的过程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可视为知识分子这一身份转换的思想表征。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贵族的、传统的以及现代知识分子都是社会精英阶层,代表着一种排斥与区隔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大众知识分子”则是社会大众的一员,他们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有着深刻的“了解之同情”,他们与社会大众其他成员唯一不同的是专业上的特殊造诣,而这正是他们介入大众审美文化的主要资本。通过努力,他们可以成为大众文化的“批评者”“中介者”与“对话者”。对“大众知识分子”的了解与自我认同,也是当下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最主要的主体依据。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8)10-0027-09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指承担着生产、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任务的、通常被称为“劳心者”或者“脑力劳动者”的那批人。知识分子是历史范畴,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在不同的时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样态构成了纷繁错杂的色彩和样式。”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顺应着某种历史需求而产生,自然也就显现为特定社会结构中某种不可或缺的功能。按历史的顺序看,知识分子已经经历过贵族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三个阶段,当下正处于现代知识分子向大众知识分子转化的过程之中。就前三个历史阶段而言,知识分子确实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通过建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来规范社会政治行为;通过建构以文艺为核心的趣味话语体系来主导社会的精神生活;通过道德方面的话语建构与实践来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分子就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的导师,是立法者,他们也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阶层。然而,当下正在形成中的“大众知识分子”与其前辈们相比在社会身份上有什么变化呢?特别是,在大众审美文化面前,他们还有没有规范、主导、引领的作用呢?

       知识分子的文化领导权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阶级既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也是文化上的领导者。因为在那个时代,贵族之所以是贵族,除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之外,还要凭借文化上的特权。文化上的特权使贵族成为有教养的群体,从而在生活方式与趣味层面上与庶民彻底区隔开来。为了维持这种区隔,使贵族与庶民的界限不被破坏,从而强化贵族的统治地位,他们垄断了文化知识。在只有贵族可以受教育,而且贵族必须受教育的时代,审美趣味也就成为身份的象征,成为使阶级区隔保持最持久、最深刻效果的有效方式。贵族知识分子为了自身统治合法性与有效性而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趣味的统一体,即所谓“礼乐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某种程度上,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精神文化发展史的基础,当然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艺观念的先在的思想资源。

       代替贵族知识分子而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审美趣味之主体的是传统知识分子。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用“传统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指称欧洲历史上在文化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以教士、哲学家、艺术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他们常常以社会普遍价值的代表者自居。在中国古代,贵族社会解体之后,那部分破产为民的贵族孕育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士人阶层。此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个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始终是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生产、传承与传播者。在贵族知识分子创造的礼乐文化的基础上,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经过长期磨合,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即所谓“道统”,并以此作为规范、引导、限制现实权力的有力武器。“道统”根本上是一套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决定性的塑造与维系作用。它是一切现实权力之合法性基础,无论汉胡华夷,只要信守此一“道统”,其政治统治即可被接受,以至于对“道统”的破坏被视为“亡天下”,其严重性远远超过改朝换代的“亡国”②。士人阶层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即包含着以“道”为核心的文艺思想,“文以载道”乃是其基本精神。但这一阶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还孕育出“文人”这一特殊身份,追求高雅精微的审美趣味,打造出无比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无数艺术珍品。

       现代知识分子是指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阶层,他们高举启蒙大旗,专门质疑、批判、颠覆传统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一个个精神堡垒,试图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已经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则产生于清末民初。如果说浮士德那种永不满足、上下求索精神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那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求新求变精神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根本特征。因此,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整个思想观念领域,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道德还是文学、艺术,整体上均呈现出一个离却古代、趋近西方的变化过程。

       贵族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是有着不同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的知识阶层,分别成为各自时代之文化精神的引领者。但这三个知识阶层也有着明显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他们都以社会的普遍价值的代表者自居,都自觉地扮演着社会大众启蒙者和教化者的角色,也都极力把自己打造成一种精神贵族,所以这三种知识分子又可以统称为精英阶层。然而,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更新和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身份受到了严重威胁与挑战,他们的意见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忽略与轻视。而与此同时,作为这一精英阶层之后继者的大众知识分子却在不知不觉之中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那种居高临下的布道式言说已经带有堂吉诃德式的喜剧色彩。

       所谓大众知识分子,是指随着教育普及、文化普及以及大众文化渐渐成为社会文化主流而产生的新型知识阶层。其主要特征不在于他们的平民出身,也不在于他们无权无势的实际状况,而在于他们的言说立场与文化认同。换言之,是真正的平民立场以及对大众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从根本上与其前辈们区别开来。因此,大众知识分子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降临。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早已习惯了主流文化创造者、引领者的身份和权威发言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自觉放弃这一身份与地位的大众知识分子的抵制与对不受自己引领的大众文化的抵制是同步的。对于大众文化的抵制是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早在19世纪后期,出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致力于教育普及,一般民众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催生了适合社会大众文化层次与审美趣味的文化形式的繁荣,例如各类小报以及通俗小说、戏剧、音乐之类。精英知识分子对这种不受他们掌控的新的文化现象极为反感。根据英国学者约翰·凯里的分析,精英知识分子不是设法利用这种通俗的文化形式来教化和启蒙社会大众,而是绞尽脑汁创作出一些荒诞的、抽象的、严重背离传统审美趣味的文艺形式来抵制文艺的大众化趋势,以高深莫测的所谓“先锋派”文学艺术来与社会大众相区隔,从而保持自己的社会精英地位。约翰·凯里对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精英知识分子的反应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