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是如何率先突破的

作 者:

作者简介:
萧冬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也没有事先设计的改革蓝图。农村改革是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央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互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开辟着道路,既给农民带来收益,又丰富了城市居民的餐桌,同时满足了政府足额收购的要求。因此,从意识形态角度提出的反对意见不足以阻止改革的进程。而80年代前期农业超常规增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随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中国市场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回忆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有两件事做得很成功,第一是最初几年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这一改革打破了农业长期停滞的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体制改革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二是加快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适当成长,很快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①。这两件事的成功,使中国改革在国有部门受阻时,却在非国有部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突破,由此形成了被称为“体制外先行”的基本路径。然而,从历史过程看,农业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农民实践对政策的突破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农业改革最能体现中国改革的渐进式特征。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超常规增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随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中国市场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一、包产到户在大争论中兴起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农村新政,基本属于调整的范畴,并没有把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提上日程。它把政策底线划在维护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上,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然而,政治环境变了。农村新政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又使农民获得了利益刺激。随着为地富摘帽,右派改正回城,农业学大寨运动销声匿迹,这些信号明白地告诉农民:阶级斗争的时代确实过去,政治上的“紧箍咒”松动了。虽然农民选择包产到户还心有余悸,但实际承受的压力远不如从前。正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农民敢于不断突破政策底线。

       包产到组是对旧体制的第一波冲击。1979年春耕之前,全国有多少社队实行了包产到组,没有准确的统计。有的省估计有50%,有的省估计有20%。还有一些地方搞了包干到组,如安徽凤阳县湖马公社的10个生产队搞了包干到组。包产到组保留了生产队的统一分配,而包干到组取消了生产队的统一分配,更带有“分队”色彩,“三级所有”实质上变成了“四级所有”,因而引起的争议更大。县委书记陈庭元得到地委书法王郁昭的支持和省委书记万里的默许,在凤阳县全面推行包干到组。1979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凤阳就有2556个生产队分成了9074个小组,实行包干到组,还有202个单干户②。这个县的小岗村农民秘密搞起来了包干到户。由于集体秘密按手印的传奇色彩,小岗村后来成了农村改革的明星,不过当时并没有暴露。

       少数贫困县开始搞了包产到户。1978年夏天,安徽省遭受大旱,秋种无法进行。万里做出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③肥西县山南公社首先进行了这种试验,大大加快了种麦进度,邻近生产队相继仿效。1978年底,肥西县有800多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④1979年2月7日,安徽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如何处置山南区的问题,正式决定把山南公社作为包产到户的试点⑤。在中央明令“两个不许”的情况下,以省委的名义把一个公社定为包产到户的试点,是需要很大勇气和胆识的。万里所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给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包产到户是好是坏要经过试验,二是小范围内试验风险不大。⑥当然,他也在向上寻求支持。1979年6月18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开幕式,会议休息时,万里到大会主席团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答复:“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找到邓小平。邓小平答复:“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⑦在这里,邓小平是默许试点,陈云的态度则更加明确。1962年,陈云直接向毛泽东建言,主张在一些地方实行包产到户甚至分田单干以渡过难关,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赞成包产到户并不奇怪。

       其实,除了安徽,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北、河南、广东等省、自治区的一些贫困社队的农民,也或明或暗地搞了包产到户或类似的包干到户,地方党委也并非完全不知情。1978年6月,中共黔南州委给贵州省委的一个报告中就说:“5月底统计,发现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按产计酬的生产队共1886个,占生产队总数10.3%。”⑧广东省海康县北和公社谭葛大队南五生产队1978年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丰产。受此鼓舞,1979年谭葛大队全队悄悄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像北和公社这么早就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后来发现各地都有。”⑨1978年,广东省还采取借冬闲地给社员耕种的办法,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全省借地达80万亩以上⑩。1979年3月26日,四川省委办公厅一份《情况反映》登载,丰都县有10%左右的生产队,有的公社有20%至30%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11)。1979年上半年发现,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公社、武威县的一些社队,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公社等地,也在搞包产到户,多数秘而不宣(12)。在河北省大名县,万北一队则早在1977年夏收后就试行包产到户(13)。“上述事例都因为得到了地方干部的支持而得以记录下来,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实行分田单干、包任务、包上交的生产队。”(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