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源文本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国安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原文出处:
中国比较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ON THE TEXT OF INFLUENCE SOURCE

      by Zhang Guo'an

      Among the dynamic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literary influences,selection,comprehe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thethre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receptive function in thereceptor's system.Correspondently,inherence,value and effectare the three levels of source text.The aestheticprescriptiveness and openness of source text are exploredthrough the dynamic openness of the correlativemechanismsbetween the receptor and the source text.The text in itself,the text of value,and the text of eoffect are not threedistinct source texts,bu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ametext.Only by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reception elements,can such a division be meaningful to the influence study incomparatve literature in tems of the prescriptiveness foractual meanings.

      在文学影响情境动态演化过程中,当某一特定的文学文本成为影响源文本时,它的审美规定性,应当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影响情境的构成、展开和完成,影响源文本在其中的地位和性能,可以划分为自在、价值和效应三个层次。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影响周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影响源文本是自在、价值和效应三个层次属性逐层显现的。这是因为,从动态演化的观点剖析,参与文学影响情境的接受者的系统整体接受功能,被划分为三要素:选择意向、领悟能力和应用功能。[1]

      任何文学文本,当其没有为接受者的选择意向所注意,被纳入影响情境的动态演化之前,它是自在于大千文本世界之中的,是自在文本;当其进入接受者的选择视野,并成为其对象性文本,它的审美价值属性为接受者领悟时,便成为价值文本;当接受者把影响源文本的审美效应引入并熔铸于崭新文本的创作中时,它就成了产生影响效应的文本了。试举例简析如下。郭沫若在谈到惠特曼对他的影响时说:

      我那时不知从几时起又和美国的惠特曼的《草叶集》、法国的华格纳的歌剧接近了。两人也都是有关泛神论色彩的。而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调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怒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晨安》、《凤凰涅槃》、《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的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集。[2]

      不必说,《草叶集》在郭沫若“和它接近”前,对于郭沫若这个特定的接受者,它是自在于大千文本世界之中的。当郭沫若发觉“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从而“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的时候,惠特曼的诗自然成了价值文本,而更进一步,郭沫若“在他的影响下”创作自己的那些篇什诗作时,惠特曼的诗作文本自然成了效应文本,对接受者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效应。

      自在文本、价值文本和效应文本,并不是三种不同品类的文本,而是同一文本的三个层次的属性,它们只有对应于接受者系统整体接受功能的三要素时,才真正具有现实的影响论意义和规定性。

      一

      所谓影响源文本,是指的那些个被纳入影响情境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文本,其概念涵义的显明,只能是相对应接受者的接受导向、消化能力和应用功能,除此之外,便毫无意义。也就是说,影响源文本是特定的,并不是孤立于接受者之外的,并不是自在于大千文本世界中的,和那些存在于接受视野之外的文本不是等值范畴,而总是相关联于接受者的系统整体接受功能的,是正在发挥着影响效应的文本。

      但是,影响源文本总是同接受者及其消化吸收转化应用功能相关联这一点,并没有从本源上改变文学文本总是依然优先存在于接受者之外这个事实。先有文本,后有接受者。文本在被接受者纳入接受视野之前,已经先在地走过了作者的酝酿构思和创作出来的路程,有些文本在成为某位特定的接受者的影响源文本之前,甚至已经为其他许多接受者所欣赏玩味、体认把握。另外,即便某一文本成为了影响源文本,走进了某位特定接受者的接受视野,为他的消化能力捕捉发现了影响价值,并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转化了其拥有的影响效应,但文本自身原本拥有的美学规定性、层次和要因,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修正、增加删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