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共鸣是鉴赏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状态,是情感活动的高潮。作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它虽然短暂,却既有高潮到来前的准备、进入和发展,也有高潮后的衰减与转移。在共鸣状态下,读者与鉴赏对象帖然无间,诸多心理机制高度亢奋。共鸣的发生与完成,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中,理性因素的暗中控驭,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 情感 鉴赏 共鸣 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如果说,审美的情感活动是鉴赏过程根本的特征,那么,共鸣就是这个过程达到高潮的标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共鸣的出现,就不能说进入了真正的鉴赏境界。厨川白村说:“读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鉴赏即成立。”[1]在厨川白村看来,只有产生了共鸣,才能算是艺术鉴赏,否则就不算。他是很看重共鸣的。共鸣的这种重要性使得一切探讨鉴赏理论的学者,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理论上涉及它,无法回避。所以,我们在对鉴赏过程中的情感活动进行考察时,就不能不对它加以研究。 共鸣,作为鉴赏中情感活动的高潮,作为艺术鉴赏所达到的一种至境,它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在大的鉴赏过程之中,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但并不是所有的鉴赏过程都必然会发生共鸣。一般来说,主体进入共鸣状态的持续时间都不十分长,而它的颠峰期尤其短暂,可以说是稍纵即逝的。研究共鸣过程,对它进行具体的描述与剖析,有助于对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入理解。 一、共鸣是一个动态的情感过程 我们把共鸣看作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情感活动的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达到这个高潮,有一个情感积累、深化、强化的过程。这可以看作共鸣境界到来的准备阶段。《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黛玉听曲,就极为生动而又准确地描绘了鉴赏主体达到共鸣的心理过程: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一作痴),眼中落泪。 把这段描写细加考校,可以清楚看出六个层次的情感过程。第一个层次是黛玉听到梨香院里“笛韵悠扬,歌声婉转”之后的最初反应。这时她还未能留心分辨戏文的具体内容,十二个女孩子的演唱,对她基本上是外在的。第二个层次是她偶然听到了两句十分感慨缠绵的戏文,引起注意,开始有了初步的情绪感应和情感活动。第三个层次是接着听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两句以后,她被戏文的内容进一步吸引住了,发现戏里也有好文章,注意力更加集中,情感活动也有所强化。到第四个层次,“不觉心动神摇”,说明她已经进入《牡丹亭》戏文的规定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也有了交流。这第四个层次,是由非共鸣状态进到共鸣状态的转折,也可以说,鉴赏主体已经迈入共鸣的门坎。第五个层次,应当认为是比较典型的共鸣状态了。这时黛玉如醉如痴,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深处涌起的情感波澜。第六个层次是她在这情感波澜推动下,联想到与《牡丹亭》戏文以及自己此时此地的心境和处境相近、相关的《西厢记》诗词,“不觉心痛神痴(驰),眼中落泪”。这就把共鸣的情感状态,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归纳六个递进的审美情感发展层次,前三个层次是前共鸣阶段,或共鸣的准备阶段,后三个层次则是共鸣由低潮发展到高潮的阶段。前三个层次和后三个层次合起来,便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清晰的情感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分析的只是《牡丹亭》中一段具体戏文引起的情感共鸣过程。这样的情感过程,带有典型性。鉴赏一篇短小的散文,一首不长的抒情诗,听一支乐曲,读一帧绘画,如果发生共鸣,其状态也都可能大致如此。但是,鉴赏整本《牡丹亭》就未必会只产生这样一次共鸣,而是有可能产生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很不相同的多次共鸣。多次共鸣和非共鸣的过程相更迭,就是主体在鉴赏整本《牡丹亭》时所经历的情感过程。鉴赏篇幅较长的叙事性艺术作品,如史诗、小说、电影、戏剧等,其共鸣的状态,也都会是这种由多次单一的共鸣所断续组成的复合情感过程。有时,对长篇抒情作品的鉴赏,如读《离骚》等,也可能如此。 一个具体的共鸣过程,有它的准备,有它的进入,有它的发展和高潮,也有它的衰减与转化。一般来说,鉴赏主体在鉴赏过程中的情感活动,是处于瞬息万变的流动状态的,不可能在某一点上长驻。共鸣既然是鉴赏主体情感活动的高峰,它的持续时间也就相对短暂。达到了高峰,也就大致是共鸣的极致,是一个具体共鸣过程的完成。此后,情感的退落与转换,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较快的。退落之后,这一个具体的共鸣过程便终结了。而转换,则可能是另一个情感过程的开始,另一次共鸣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