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理论自觉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四川 成都 610065

原文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为原初的经典信息,那么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则是把原初信息内化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理论形态。在经典话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跨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自觉的理论建构。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8)06-0080-07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这一研究,需要一个较为有效合理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的普遍合法性、话语范畴与研究方法论,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的深度与广度,也关乎这种本土化的价值判断。

      本土化是人类实践存在的领域。不论对于一个集体,一个民族,抑或对于单一个体,本土化赋予人类存在以意义。从哲学层面上审视,本土化是两种信念、价值观念、知识、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建构的不同系统的接触与转化,而接触与转化的载体则是人本身,因而本土化是人的实践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的唯物存在和社会存在,阐明了人的存在的交往关系。具体而言,人的存在始终离不开本土化,其中蕴含个体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关系。人从诞生伊始就接触外界信息,内化为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是主动适应外界信息,把他者主动吸入自身,或者被迫接受他者的撞击,从而影响自我,导致自我的转型。这实质上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交互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社会性生成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出身于跨产业世界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跨文化的革命活动、学术研究、文学体验与生存体验之中,深刻论述了“世界文学”这一富有本土化意义的文学理论命题。

      马克思主义对本土化问题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呈现,是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思想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发现社会历史发展与精神生产的规律性,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具有人类存在意义的实践概念,对人类文化进行批判性审视,实现必然性与自由性的内在统一。这些理论具有话语范畴的普遍性,又内含物质的实践性、历史的丰富性、意义的多元性。在马克思主义全球传播与跨文化、跨民族旅行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历史性、民族性、特殊性问题内在于其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本土化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有机部分。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视为跨文化本土化的原初信息,那么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则是把他者内化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自觉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本土化理论。

      一、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

      俄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以列宁为代表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当时最新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辩证批判的结果,是俄国思想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战的体现,整合了俄国革命实践与文艺创作的丰富经验。列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辩护,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命题:“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P49)实践认识论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客观的真理,而经验批判主义延续康德唯心主义传统,是存在谬误的、反动的,是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哲学的党性。以唯物主义与党性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的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主动积极的本土化创造性杰作,实践认识论本身就是一种本土化理论。

      列宁认为,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性的体现。他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对恩格斯的观点展开阐释:“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2](P157)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是教条,而是具体的实践行动的指南,理论是与具体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于它具有阐释历史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意味着要处理历史的新变化与实际任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命题。列宁在1906年谈及斗争形式时的文章《游击战争》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要历史地分析形式,从具体环境思考问题:“在经济演进的各个不同时期,由于政治、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条件各不相同,也就有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提到首位,成为主要的斗争形式,而各种次要的附带的斗争形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2](P100)可以说,列宁这些论断包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思想,或者奠定了列宁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思想的基础。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实践性的品格,列宁反对文化的故步自封、与世隔绝,而且主张吸收人类思想与文化的精华包括资产阶级文化的养分来发展俄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因此他充分肯定19世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创作的世界意义。列宁强调对俄苏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深入发掘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国文学经典作家的理论意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俄国本土话语形态。因此,列宁反复强调,既要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及其批判性、革命性特征,又要反对教条、口号以及拘泥于个别引述,而要结合革命实践与民族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推进,以达到不同民族的革命实践与自由解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