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蒂尔的治国观:伊斯兰与亚洲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中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化纵横

内容提要:

09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8年5月9日马来西亚全国国会选举中,由曾经在位22年、高龄93岁的前国家领导人马哈蒂尔所率领的希望联盟大胜由首相纳吉布所领导的国民阵线,一举推翻了自1957年独立建国以来,执政长达61年之久的执政党联盟,也结束了巫统一党独大的执政局面,引起世界的瞩目。其实早在2003年10月31日,当时78岁的马哈蒂尔就宣布告老退休,将巫统党主席和首相一职交棒给阿都拉巴达威,纳吉布又在2009年继任党主席和首相,不料今年这场选举,2016年已退出巫统,另组土著团结党的马哈蒂尔竟率领其他三个反对党组成希望联盟,并再和另一个地方政党结盟,成功通过选举推翻巫统主导的联合政府,终结了长期由巫统党主席担任首相的传统,为马来西亚带来了一个新的局势,大出政治观察家的意料之外。

      退休已长达15年之久的马哈蒂尔之所以能够重返政治舞台,再度被国民认可为国家领导人,除了已执政长达10年的纳吉布和他的夫人贪腐丑闻传遍民间之外,政府行政效能低落,国民整体生活和经济水平每况愈下,相对马哈蒂尔领导时代(1981-2003)有严重倒退,让人民开始怀念马哈蒂尔领导时期也是一大主因。

      诚然,马哈蒂尔过去领导马来西亚的22年期间,通过发展工业化、开放投资、提高行政效率和国营企业私营化等改革,让马来西亚在1988年至1997年间皆拥有高达9%的年经济成长率,不但让马来西亚的经济有长足进步,许多他任内完成的大型建设如吉隆坡国际机场、吉隆坡双峰塔大楼、布特拉行政中心(Putrajaya)、槟城跨海大桥等在今天仍然是屹立不摇的国家地标。20世纪80年代以降马来西亚经济上的优异表现也让马哈蒂尔时代成功塑造了一个土著的工商社会,在他执政后期甚至被马来西亚的媒体喻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1]因此,马哈蒂尔创下的非凡政绩,让他过去的治国经验和思想一直以来都被国内外学界高度肯定。[2]

      此外,他在国内对伊斯兰的持续关心和重视,也为马来西亚留下了一系列重大的伊斯兰化资产。对此,许多学者皆认为马哈蒂尔时代标志着马来西亚官方朝向伊斯兰化转变的年代。[3]大体而言,马哈蒂尔执政期间就实施了许多突破性的伊斯兰化政策,也大幅提升了伊斯兰教法的地位。[4]不但逐渐改变了马来西亚原先世俗化的国家体制,也广泛改变了马来西亚社会的各个层面。[5]

      另一方面,马哈蒂尔在第一次首相任内也在国际舞台上动作频频,不时严词批评英美强权,俨然以第三世界和伊斯兰国家的主要领袖自居,[6]并持续“代表”第三世界和伊斯兰国家展开重要谈话,同时他也积极争取主办国际伊斯兰的领袖会议。

      随着马来西亚在马哈蒂尔领导时期取得长足的经济成就而成为一个相对现代、民主和富裕的穆斯林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就陆续有学者为马哈蒂尔冠以“伊斯兰领导人”或“伊斯兰领袖”的称呼,并对他结合伊斯兰和现代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推崇有加,[7]许多学者认为马来西亚向世人证明了伊斯兰和社会的现代化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足以让其他穆斯林国家作为借镜;伊斯兰学界地位崇高的埃及艾兹阿哈大学教授穆夫提坦达威(Mohammad Syed Tantawi)更称许马来西亚是伊斯兰的模范国家。[8]

      由此可见,对国际社会而言,马哈蒂尔拥有两个特质,其一在国际上敢怒敢言,为弱小国家打抱不平,敢于批评西方帝国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此举使他在1990年代一跃成为国际知名领袖,[9]俨然是亚非发展中国家“亚洲价值观”的代言人,[10]或“亚洲的巨人”。[11]其二是强调伊斯兰的治国哲学。事实上,马哈蒂尔是一位积极追求救国济民之路的民族主义者。他在位期间以反对西方霸权,提倡伊斯兰和亚洲价值观。其伊斯兰论述之完整,反帝国主义话语之多元,国家发展理论之丰富,至今马来西亚历任首相没有人能出马哈蒂尔其右。他也同样地将西方政治理想加以修订转换为适合马来西亚国情的政治体制,并义正辞严地加以捍卫之。尽管他已卸任15年,至今马来西亚国内的穆斯林仍然普遍将其视为一位真正代表他们的国家领袖。

      本文就马哈蒂尔对帝国主义的理解内容和相关的响应之道,及其结合伊斯兰和亚洲价值的治国观点作分析,从中审思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途径,以及西方政经制度在亚洲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一、马哈蒂尔对帝国主义的理解

      以学者芭芭拉·布什所言,帝国主义的扩张就是对殖民地区的剥夺,这种剥夺的方式可通过进贡、赋税、土地征收、对贸易或生产的控制来加以进行,[12]“从过去的罗马帝国到今天的美国军事强权,军事和科技的主宰性是维系帝国权力不可或缺的要素。”[13]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不全然是领土兼并,而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生产和资本垄断的结果。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而最终导致生产和资本的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各国市场的手段来累积财富,致使世界版图由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强权所分割把持。因此,帝国主义最深层的经济根源就是资本家对生产和资本垄断的需求,[14]即为极少数的富裕国家对大多数弱而小的国家的主宰关系,这些垄断的资本家只坐享他国人民劳动的成果,是一种“寄生,衰退的资本主义”,[15]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也就是其走向毁灭的最后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