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万朋(1970- ),男,湖南新邵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程钰琳(1994- ),女,江西景德镇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复旦教育论坛

内容提要: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多结合某一具体问题或从某一微观教育领域出发展开讨论,彼此之间多有歧义。文章认为,在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的同时,认清其本质意义、把握其宏观方向具有先导性的重要价值。文章在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由来、理论依据及学界的相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及三大着力点,进而探讨了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当防止的误区,最后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基于要素理论,从完善教育供给服务的四大“生产要素”的维度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针对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文简称“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这一新概念、新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学术界也对之进行了各方面的解读。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又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深化之年,使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实践不断升温。而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作为人力资本这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该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问题也迅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那么,教育领域是否存在供给侧改革?什么是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优化?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何谓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本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与有效举措。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

       就理论的发展逻辑来看,“供给侧改革”理论的背后是供给学派。西方“供给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张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供给学派”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奉为其理论和政策的基础[2],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强调通过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增加供给,著名的“拉弗曲线”是“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提出用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函数;同时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的社会福利。

       (二)国内学者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状况

       2015年“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学界掀起了新一轮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多具有一定的范式,研究思路大致为:阐述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是什么),继而分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为什么),最后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怎么办)。

       贾康[3]从国情出发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他认为,“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面临三大国情约束条件:“半壁压强型”的巨大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中等收入陷阱”历史性考验阶段的到来;最大发展中国家弥合二元经济走向“共富”过程的严峻现实挑战。在此情此景下,他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他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优化供给侧环境与机制;调整人口政策;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释放潜力,托举经济质量“升级”式增长。冯志峰[4]认为,在当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杠杆率较高、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的状况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并从产业、要素和制度三个层面分别提出转型、创新、改革三大实践路径。

       立足于高等教育,李玉华[5]从社会需求及高等教育自身两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外在与内在逻辑,提出定位上重筑大学格局、理念上重塑大学精神、制度上重建大学治理结构三大改革路径。姜朝晖[6]认为,传统的需求侧改革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对人才培养忽视、高校对办学效益疏略以及高校创新动力不足等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实现向供给侧改革的转变,即更加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并据此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效益、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改革思路。

       在职业教育领域,李政[7]强调,在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主要有五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扶贫及人口年龄结构优化,而这五项工作都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应注重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出发,完善人力资源供给机制,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健与周志刚[8]认为,当前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指导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进而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价值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有效供给力结构模型。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立足于具体的教育领域展开讨论,并且主要涉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改革。但是,若没有认清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将影响改革进程。本研究通过梳理近年来教育各领域的相关实践,旨在从宏观上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和目标

       需求侧改革主要体现为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强力干预,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以此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和鼓励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则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政府放松管制,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教育供给侧改革因教育自身的特点,其实质和目标也需要明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