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数据支持的教师教学决策改进与实现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婉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侯浩翔,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教师教学决策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流程起着导向作用。由于对主体经验的过度依赖和相关教学信息的把握不足,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容易造成决策失当。教育大数据对信息的整合、预测及内在的理性价值追求,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数据引导与科学预测、教学互动的即时决策与个性引导、教学评价的系统评估与有效反馈。它是实现教学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教育大数据支持教育教学决策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境,此研究提出了我国基于教育大数据改进教学决策的实现路径,建议从整合优化教育数据系统、提供政策支持与数据质量标准、培养提升教师数据素养、将数据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等方面,促进教师教学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5-0069-06

       教学决策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行为。谢弗尔森(R.J.Shavelson)指出,教师在课堂中平均每两分钟就做出一次交互性决策,教学决策因而应被视为教师基本教学技巧[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对整个教学决策过程的统筹安排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学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应然之举。必要的情感涉入及价值传输是实现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受到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与有限教学信息的影响,当前的教师教学决策遭受到在教学计划阶段倚重主观经验判断、在教学互动阶段缺乏权变应对、在教学反馈阶段评价诊断缺失等困境,难以适应课堂教学改革与高质量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海量的学习行为数据推动着教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大数据即是指用于指导教育发展,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数据集合,泛指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校园活动、科研活动中根据需要采集到的一切教育类数据[2]。从教育大数据的体量上看,对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数据、作业考试数据、师生信息数据和校内视频录像数据进行统计估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年的数据量可达到12Eb[3],完全符合业内对大数据体量的要求(Tb级以上);从类别上可划分为学校系统内部的教育教学数据,如在线学习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校信息系统中的教学数据,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与传统的教育类数据相比,教育大数据具有数据量膨胀扩充、数据运转速度快、数据结构种类增多、数据潜在价值巨大等特征,能够适应教育大数据条件下对教学决策信息的全面掌控、对变幻教学环境的灵活应对、对教学评价的即时反馈要求,是提升教学决策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育大数据对教学实践的变革作用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实现教育方式变革、改善教师教学决策提供了契机。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4]。教育大数据对教学变革产生深远影响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实现大数据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教师教学决策能够在教育大数据的指引下得到改进。本文聚焦教育大数据在微观课堂中与教师教学决策的整合,在分析传统教师教学决策所面临瓶颈的基础上,探讨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师教学决策改进状况,即实现的路径。

       一、教师教学决策面临的瓶颈

       教师教学决策可以理解为教师为实现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有效达成,凭借个人经验和思维体系,充分利用教育情境中的相关信息,以决定适应特定情境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根据教学决策的流程设计,哈奇森(Janice Hutchison)等人将其划分为教学的计划与准备阶段、互动决策阶段及教学评价反思阶段[5]。教师教学决策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内外部环境及个体经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就成为科学教学决策的前提,是确保教学过程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教学决策的核心可视为教师对相关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分析与判断,以达到合理选择教学方案和有效评估教学效果的目的[6]。数据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教育大数据日益扩充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决策受限于技术层面的数据处理困境,以及思维层面的教学路径依赖,面临着教学设计阶段的信息稀缺而不得不依赖主观判断、教学互动阶段的情境干扰而无法权变应对、教学评价阶段的证据缺失而反馈低效等问题。

       1.倚重主观经验判断

       教师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效教学固然离不开经验的牵引指导,但过多地依赖于主观臆测及片面推论则易造成经验主义的教学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缺乏针对性的界定,以及“粗放型”的教学方式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界定,使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很难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逻辑性联系,导致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出现偏差,教师不能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粗放型”的教学方式则无法保证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准确把握,教师常常忽视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用“满堂灌”的方式展开知识讲授,教学进度安排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动态调整,对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无法“对症下药”,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成为空谈。对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目标的双重忽视造成教师教学设计准备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则只能依赖于惯常的教学经验。零散积累或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也得不到系统整合,更无法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和评判,导致教学设计阶段的科学完备性得不到保障。

       2.缺乏权变决策应对

       教学情境是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其内外场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决策要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教学目标的进展状况、特定的教学意外发生以及学生即时的课堂反应,都应该成为教师灵活应对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遭遇偏离教学设计的情况时,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仍继续按照预想方案进行授课,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情绪波动。有调查显示,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神态或语言上的茫然、沉默时,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师能对其进行有效调整[7]。此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如在课堂提问中忽视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提问的覆盖面较低、很少为“差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问的交互性不强、追求统一标准而导致问题的探究性价值不高[8]。这种被动应付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知识传递的衔接性缺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趣味性。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信息的有效把握程度不够,对学生即时呈现的行为信息没有展开收集处理,没有随时根据教学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决策的预案,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机械化问题凸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