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作章 徐州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煤炭高等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大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但在许多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代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从我国来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对教育现代化概念本身形成一种统一的、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其概念的界定基本上处于描述性阶段,笼统模糊,分歧较大。

      我们认为,现代化,从其词义上来说,可以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一种“运动”的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指一定的事物或社会系统,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自身传统中与现实和未来不相适应之处而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人们通常所提的现代化则是指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努力改变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地位而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变化过程。另一种意义则是作为一种“状态”的现代化,即一定事物或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同类事物或社会系统发展的当代高度或现代水平,而与其传统有着显著差异的新的形态;特别地说,则是指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达到相当高度或较发达水平的一种社会形态。

      作为一种“运动”的教育现代化,包含着双重维度,一重维度是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由此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赶超先进的过程,其目标是要达到或超过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另一重维度是与它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因为作为一定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不仅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都会对它提出相应的现代化要求,而且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由此维度上讲,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为适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需要,把为农业社会发展服务的传统教育转化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基础、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归宿。

      作为一种“状态”的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当代教育发展的高度或现代水平的形态,主要反映在全民教育水准、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

      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状态,而任何事物又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以上两种意义的教育现代化具有统一性。状态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往往只是运动意义的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相对静止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教育普及化。教育普及化既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朝着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方向发展。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是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是普及化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世界教育报告》的资料,1990年人均GNP在501——1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2.9%;1001——2000美元的国家为16.9%;2001——6000美元之间的国家为19.6%;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34.7%,如计入北美则高达51.4%。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到2000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普及的范围及年限还相去甚远,但毕竟加入了教育普及化的行列。

      2.教育协衡化。教育协衡化意为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不能积极主动地面向劳动世界,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联系甚少。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之一。教育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教育国际化。传统教育体系是封闭的教育体系,而现代化社会要求一个国家的教育具有面向世界的特质。实现教育国际化是获得“教育现代化证书”的条件之一。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教育目标上大都追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对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有正确理解的人才。如日本临教审的教育咨询报告中强调要培养通晓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眼光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之心的新一代日本人,并提出要在各级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欧洲、欧共体国家的教育中,近年来采取多种合作措施,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还包括在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在内涵与外延上的扩大,教育制度、教学体制与国际沟通,或与国际惯例接轨等等。

      4.教育终身化。在传统教育的概念里,受教育等于上正规学校,教育仅是在人生的初期进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造成人们职业的变换和失业,一次职业训练已不能保证一生的享用,迫使人们重新接受训练,不断地受教育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并积极付诸实践。教育终身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正在对教育制度、机构、形式、场所、内容等产生深刻影响,促进大教育体系的形成,给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时间上,它要求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在空间上,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规教育并存,并有所衔接和沟通。对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就个体而言,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创造者。

相关文章: